专访Atlas全球CEO Jim McCoy:中国出海企业正迅速获得海外员工认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陶力 上海报道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企业“出海”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出海企业数量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本地化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本土化运营的深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销售人才,企业还需要招聘具有研发、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等多方面技能的人才,以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全面发展。
在初期阶段,企业出海人才的选用以外派为主,这种模式成本可控,容易管理,但这并不算真正的本地化,在当地市场资源比较少,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认同。下一阶段,则是企业直接雇佣本地人才,通过他们快速打通当地市场。
“中国公司过去常常会依赖大量派遣中国专家,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中国公司开始改变态度,他们表示希望在本地招聘,会提供本地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支持。”近日,Atlas全球CEO Jim McCoy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长远来看,出海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与从本国派遣员工相比,最终会倾向于培养和利用当地人才。通过招募和培训当地员工,企业不仅能够减少这些额外开支,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市场环境,从而提高业务效率和竞争力。
“虽然中国公司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不像其他公司那样知名,但它们正在迅速获得认可。”Jim McCoy表示。
《21世纪》:在人力资本管理水平上,中国的企业处于何种水平?与美国或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较,有何优劣势?
Jim McCoy:中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他们相对于一些西方或日本公司起步较晚,但现在他们有机会采用先进的实践经验、技术和方法来吸引全球人才。在实力方面,中国公司展现出了适应全球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并利用技术简化了人力资源流程。
不足之处可能包括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这可能会在有效管理多元化人才方面带来挑战。此外,在人才留任和发展计划等方面可能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需要支付比其他知名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能吸引到同等水平的人才,这是一个挑战。
不过,中国企业在迅速获得认可。例如,像比亚迪这样的行业领头羊拥有非常强大的品牌,越来越多的海外员工希望来这些公司工作,他们认识到这些公司的产品具有很高的质量,并认为就业体验也会比较类似。
《21世纪》:管理不同市场的本地化团队,中外企业文化有哪些差别?
Jim McCoy:在不同的市场中,工作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法国是每周35小时工作制,而中国有些人可能会选择一周工作72小时。然而,法国人在工作时间内的生产力非常高,通常比其他国家工人更有效率。因此,关注的重点应是一天内能完成的工作内容,而非工作时长。
随着中国公司寻求扩张,他们会遇到当地的法律和规定,这些规定会限制他们期望的个人工作时间。但是我认为一个关键问题是,作为雇主,应明确对员工的期望,并设法实现这些目标。可以考虑如何安排员工的工作日,以实现每周相同的生产力。
在电子商务和科技领域,美国趋向于更短的工作时间和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例如四天工作制,即每天工作10小时,但每周仅工作四天。这种理念认为,在经过2到3天的休息后,员工回到办公室时的效率会更高。因此,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方式,每个市场的发展方式都不同,建议尝试多种方法,真正关注预期的生产结果。
《21世纪》:在福利待遇方面,中外企业有何区别?
Jim McCoy:我们发现,与国外相比,中国企业的福利待遇在丰富程度方面略微逊色。然而要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必须按照当地人才市场的支付标准。
在美国,支付给个人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这可能导致薪水相差20%至50%,这取决于他们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因为某些地区的生活成本远低于其他地区。例如,在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特区或纽约,支付的费用较高;而芝加哥、德克萨斯州某些地区相似类型的人才则更具竞争力,薪资待遇期望相对较低。
因此,当中国公司考虑这一问题时,不能将一个国家视为单一实体,而应视为由不同地区组成,并与市场上类似公司提供的待遇保持竞争力。这通常包括福利套餐、休假时间等。
《21世纪》:你个人看好中国哪个行业的全球化发展进程?
Jim McCoy:我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业印象深刻,全球前十名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有八家来自中国。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尤其是在电池制造技术和太阳能电池板技术方面。中国已成为汽车和能源生产领域清洁技术出口的领军者,我认为这些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最多的机遇。
此外,我一直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道路、桥梁等,如何改变经济,使货物运输更加高效。我认为这只是第一步,如今中国已帮助众多国家步入工业化阶段。现在,他们正逐渐成为消费中国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的消费者,这就是我一直关注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公司主要扩张到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中东的新兴市场,如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因为他们的人口更富裕,所以更有可能购买中国产品。
《21世纪》:对于公司目前在中国以及亚太区的业务,你怎样看待增长的前景?
Jim McCoy:我们对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业务开展感到非常满意。尽管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变化,但中国公司在全球扩张方面仍有很多机会。我们将继续在中国以及大部分东亚地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