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袋棍球协会10年有成 从理事长儿子的兴趣发展到基层新兴运动
▲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理事长林雅贞。(图/记者简名杉摄)
记者简名杉/专访
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自2014年成立,迄今已迈入第10年,这项运动在台湾发展从0到有,理事长林雅贞功不可没,原本这项运动只是她儿子与同学在美国读书时的兴趣,现在逐渐在台湾发展成基层新兴运动,全台有超过52所学校成立袋棍球队,林雅贞在这次专访中畅谈这10年来的辛苦与成果。
袋棍球、又称为长曲棍球,是起源于北美原住民部落的一项运动,历经法国统治殖民改良并更改规则后,于现今的美国、加拿大成为「国民运动」,目前袋棍球分为四项主流项目,分别是室外男子、室外女子、室内男子以及软式袋棍球,主要玩法为球员用棍子来传、接、运球,把球射进对方龙门即可得分,得分高的一方胜出,但因为有不少身体碰撞,所以袋棍球选手身上都必须穿着护具、头盔,目前袋棍球于北美有国家袋棍球联盟、北美职业袋棍球大联盟两个职业联盟,同时也将是2028年洛杉矶奥运的竞赛项目之一。
儿子兴趣成契机 妈妈阴错阳差在台推广袋棍球
理事长林雅贞谈到自己当初会接触到袋棍球的契机,「在美国念书的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上暑期,他回来我就问他说,『欸你有打篮球吗?』他说,『喔没有,我去我学了一个新的运动,叫袋棍球。』我问他什么是袋棍球,他说,『喔你不知道台湾没有。』就这样搁着我也没有去管,反正就是一个运动好玩,结果到了他要去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他本来是篮球校队,但是留学顾问就跟他提议,自己朋友的儿子也有在打袋棍球,两个人一起在台湾做一个推广袋棍球的专案,有利于大学申请,于是他们就开启了这个专案。」
林雅贞坦言,当初是自己的儿子为了课业在台湾推广袋棍球,身为母亲,因为在台湾袋棍球装备非常稀少,于是她与友人一同到美国引进装备,并创立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帮助自己的儿子能完成专案,之后儿子虽申请上美国大学,不过留下来许多袋棍球装备不知道如何处理,两人讨论后决定捐给偏乡的小朋友,跟台东的公东高工联络之后,该校校长也非常支持,于是公东高工成为全台湾第一所成立袋棍球社团的学校。
▲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理事长林雅贞。(图/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提供)
万事起头难 起完头要坚持下去更难
虽然一开始推广袋棍球是为了帮助儿子申请学校,但儿子出国念书之后无暇帮忙,使得林雅贞开始独立继续维持袋棍球协会,她强调,「我是想要让他知道说,你开始了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
有了第一所成立社团的学校,不过更大的挑战是「没人教」,林雅贞说,「第一个困难就是我要找谁去教这些小孩子?刚好香港离我们最近,香港其实发展袋棍球已经很久了,我就跑去香港拜访他们袋棍球协会的会长,问他可不可以介绍教练愿意到台湾来教球,也就很幸运2014年刚好他们打完世界锦标赛,有一位港大毕业的选手去过台东,很喜欢冲浪,所以他就很开心的接下这份工作,并住在台东,他就是我们现在的关梓桦教练。」
林雅贞笑说,关梓桦一直说自己是被她「骗」来台湾的,「他以为当教练就是我去教教球,就走了,后来教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我要的其实是一个跟我一起发展协会的人,我需要他顾好这些小朋友,当初他也只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我们两个之间的沟通也不是很顺利,我等于是要用妈妈的角色,安抚他、告诉他这些事,但是很幸运他接受了我所有的理念,愿意跟我一起去发展协会。」
「你说有没有困难呢?每一件事都是困难,因为都没有发生过,尤其我又不是一个运动的人,所以很多事情我也都在摸索,但很幸运的就是,在我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的助力都会出现,这也是我觉得很奇妙的地方,缺什么东西就会突然出现,一路支撑我一路走到现在,每当你解决一个困难的时候,你就会得到成就感。」林雅贞说。
▲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理事长林雅贞。(图/记者简名杉摄)
因为不懂运动 所以相信专业
林雅贞坦言,自己并不是运动界出身的人,不过目前台湾的袋棍球选手也都不是运动员出身,林雅贞认为,与其说自己是做「运动协会」,更像是在做「教育」,她透露,「我从台东开始,在过程中慢慢去设立我的目标,我也是到了台东之后才了解台东的生态,我希望能够用这些东西,让台东的孩子有机会能够走出他们的既有的一些生活圈,让他们眼界可以更大一点。」
她透露当年4月在公东高工成立社团后,10月就在城市科大也成立社团,目的就是让这第一批加入袋棍球运动的孩子们可以衔接上去,「但是我也必须说服这些小孩的家长们,所以我就一一的去拜访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放手让小朋友去发展,其实我的理念是并不是因为用成绩做我的终极目标,我知道这个运动一开始根本没人知道,要去耕耘它非常困难,我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希望像种树一样把这棵树慢慢种起来。」
▲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理事长林雅贞。(图/中华民国袋棍球协会提供)
把「选手」当「孩子」 培养一技之长多方发展
林雅贞强调,自从推广袋棍球以来,就一直希望这些打袋棍球的孩子们不要只会打球,「我希望他们接触到更多、学会做事,所以他们毕业之后可以到协会来上班,因为我相信你不管在哪里上班,学会做事的逻辑以及观念之后,你到哪里都能生存,而不是只是一个运动员。」
不只把球员当「选手」,林雅贞更是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小孩,「我们比较像公司的感觉,因为我希望他们多方面发展,比如说办比赛你们要去跟厂商联络,你们要去做什么,都要你们自己去摸索,你们自己去练等级吸取经验,就跟一般公司是一样的,你以后可以出去做采购、你可以到运动用品公司去上班、可以运用到很多,因为毕竟他们本来就不是运动员,所以我必须赋予他们其他的技能,我想这是对他们的负责任,我希望他们留着继续打球之外,也必须给他们的人生另一条路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