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诊断腹膜癌相对困难 医师吁民众定期检查
义大癌治疗医院教研部副部长赵颂慈呼吁民众定期检查身体,提早发现腹膜癌并治疗。(赵颂慈教授提供/林瑞益高雄传真)
45岁的陈小姐无特殊病史,饭后会出现下腹绞痛及腹泻的困扰,两个月内腹痛程度不断加剧。她就医后接受全身断层扫描,发现升结肠肿瘤并已转移至腹膜,确诊为结肠癌第4期患者。义大癌治疗医院教研部副部长赵颂慈说,患者经术后1个月内回归正常生活,定期化疗与追踪。
「腹膜癌」是指腹膜上长了肿瘤病灶,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原发性的发生率较少且大部份为原因不明;而占比例最多的转移性则起因于腹腔内器官原发的肿瘤在侵犯到器官表面后,其脱落的肿瘤细胞经腹水在腹膜表面游走并扩散至腹腔内各处所致。
赵颂慈指出,患者起初并没有任何征状且处于「仍可控」的癌症第4期。但一旦这些潜伏的肿瘤细胞在合适的微环境中伺机发展为临床上可被侦测到的病灶后,此时患者的病情便已进入「棘手」的第4期阶段。
随着肿瘤的增长患者便会逐渐出现食欲不振、交替腹胀或腹泻、腹部痉孪及腹痛、胃肠阻塞及反复呕吐、严重营养不良及体重下降等,女性甚至会发生阴道异常出血、血尿、肠道出血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及照顾的家属身心均承受着极大的折磨。
现实中,要在「仍可控」的阶段准确诊断出腹膜癌相对较困难,目前仍是以影像学检查,如腹部及骨盆电脑断层与核磁共振检查等为主,继而针对检查中可疑的病灶做病理切片检查或对腹水作细胞学分析。
此外,血液癌症肿瘤标记与低侵入性的腹腔镜检查也可用于增加腹膜癌的诊断率。常发生腹腔内转移的肿瘤包括卵巢癌、胃癌、结肠直肠癌、阑尾癌,少数的来源则为胰脏癌、胆道癌、子宫癌及较为罕见的腹膜假性黏液瘤。因此,医师呼吁,相关的患者应配合适当的治疗及定期追踪,以减少肿瘤的腹腔扩散及在「仍可控」的阶段及早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