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两次盛赞!专程调研 这位企业家做了什么?
张謇一生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之所以被现代企业家们追溯为精神领袖,并不是因为他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因为他主动挑到肩上的社会责任。
文|高欢欢
编辑|米娜
11月12日,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
习近平强调,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3个多月前,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也曾称赞清末民初的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张謇是谁?其身后百年,缘何屡被盛赞?今天的民营企业家,又要向张謇学习什么?
张謇是谁?
张謇是清末民初人士,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
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实业救国的民族工业家、教育家。
张謇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他建设医院、养老院、剧院,扶植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他甚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张謇以一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他所创办的企业。根据史料记载,他的代表性产业——大生纱厂,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就被债权人接管了。
胡适这样评价他:“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自开辟了无数条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张謇一生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也被评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人”。
事实上,张謇之所以被现代企业家们追溯为精神领袖,并不是因为他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因为他主动挑到肩上的社会责任,让他远远超出了“实业家”和“商人”的身份。
缘何屡被盛赞?
1894年,41岁的张謇刚步入仕途,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当时的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但张謇却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侵略,于是毅然放弃功名仕途,以极大的勇气回到家乡创业办厂。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立志从商之后,张謇便开始“实业救国”的实践。他发现当时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遂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事是国计民生。
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如今,经历一百多年的商海沉浮,大生纱厂已经发展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至今仍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纺织产业始终是大生的根与魂。
2、兴办教育:主张“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
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仅在南通地区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
1903年,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
张謇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而这些日后成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前身。在普通教育中,又构建起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办博物馆:“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创办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
张謇认为,博物馆可以起到补充学校教育的作用。1905年,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专门作了一副楹联,介绍办博物苑的初衷——“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副楹联至今仍然悬挂在博物苑南馆的月台上。
为了办好博物馆,张謇除了自费购地建馆外,还捐出自己的藏品,向社会征集展品。早期的南通博物苑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文物与标本,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
4、投身公益: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他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并将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
在公益慈善活动中,张謇开拓和推进了体育场、公园、幼儿园、养老院等设施的建设。过60岁生日时,张謇不喜奢侈铺张,于是决定将亲友所赠之礼用来修建一座养老院,关爱社会上的孤寡老人。他提倡兴建的养老院坐落于南通城南白衣庵东侧,可同时收养120位老人。
今天的民营企业家,
要向张謇学习什么?
张謇作为中国企业史上高山仰止的灵魂人物,其身后百年,是一代代企业家的前赴后继。而早期民营企业家的基因如何在一代代人之间继续传递?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潘岳在《张謇是谁》一文中说道,因为张謇主动挑起了肩上的社会责任,远远超过了“实业家”和“商人”的身份。他从来不是想建立一个商业帝国,而是想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他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是,企业家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实;不仅要爱国,还要爱社会;不仅要办慈善办公益,还要育平民担责任。这是士大夫的根本价值观决定的。
他还认为,“张謇精神”留给当代中国企业家的启示是,要坚持“实业兴国”,不能醉心于玩空手道、制造泡沫,成为操纵市场的金融寡头。
“企业家精神加传统士大夫精神正是中华近代商道的内核。” 潘岳在文中强调。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曾撰文指出,张謇的实践模式充分融合了西方公司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因救国、因危机而形成的非常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张謇在一百多年前的实践,也有效回应了当下围绕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争议。
温铁军还曾表示,张謇将本地资源所形成的资本收益用于本地社会公益建设的“在地化”模式对当代企业家具有启示作用。企业家不应再将“利润最大化”当作第一目标,而要秉持社会责任,以“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原则。
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个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有世界的眼光。”对此,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部长朱光耀认为,全球经济和贸易面临着不断增加的下行压力,国际多边贸易体系面临着严重的冲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面临挑战。“我们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说,在这个意义上,弘扬张謇精神,呼吁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对于维护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被总书记称为民营企业家先贤和楷模的张謇是谁?电讯曾这样报道他》,新华社客户端;
《学者企业家共论张謇精神:实业兴国,不醉心空手道与泡沫经济》,中国青年报;
《今天的民营企业家,可以从张謇身上学到什么?》,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