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10件老物】楊忠銘╳手動圓盤印刷機:提煉不滅的精神性

杨忠铭|台北故宫唯一典藏版画作品的当代艺术家,透过实验不断扩张版画艺术的边界,悠游于自然与人文、东方与西方、古典与当代之间。 图/郑宇辰摄影

手动圆盘印刷机|超过60年历史,由台湾生产制造的稀有机台。最大特色是圆形的着墨盘,压动把手、让墨辊均匀上墨时会发出悦耳的喀啦喀啦声。 图/郑宇辰摄影

2015年因受到故宫委托创作,亲身翻阅了典藏近四百年的明代古籍《十竹斋笺谱》,精美细致的线条色彩,展现当时高超的水印木刻技术,尤其是「无华」章节中的拱花技法——对于一路以来接受西方版画艺术训练的我来说太震撼了。那股震撼启发我以重回东方的概念创作了《歧梦园》系列,用「空压浮凸」、「单版复刻」等现代版画技法,试图在当代重现封存于明清时代的美。

时间兜转经过八年,去年底与林业试验所合作的《无华之境》展览,算是将多年来「无华」沈淀在内心深处的感动,更完整地转生成作品。我从日本本草学家岩崎常正于1828年编着的92册《本草图谱》、超过两千张植物图谱中挑选了40张;结合版画、手抄纸技术与纤维学研究,创造了纸张与作品本为「一体」的作品——纸张完成的同时,作品即完成。不同于大多纸张有着传递内容载体的宿命,这些纸张因其脆弱不堪的美丽,而无需服务于任何内容。这也是一种我对人生价值观的隐喻。

四百年历史的《十竹斋笺谱》启发杨忠铭,以现代版画技法重现明清时代的美。 图/郑宇辰摄影

《无华之境》系列作品,结合版画、手抄纸技术与纤维学研究,创造了纸张与作品本为「一体」的创作。 图/郑宇辰摄影

我的创作似乎总在探问一种不会被时间折损的精神性。在2019年的《时光文件》展览中,我尝试体现时间的消逝,以老钟表行寻得的发条、表面等零件作为版画的原版,让通常不可见的原版本身成为作品;让钟表脱离原始功能与生命,创造艺术经验上的另一条时间轴,也去思考原版在功能性以外的精神意义。

杨忠铭以时钟发条作为版画的原版,尝试体现时间的消逝。 图/郑宇辰摄影

我一直认为艺术文化会因为分享而越来越丰盛,所以我既创作也教学。十多年前在日星铸字行担任导览员时,见到了俗称F16的手动圆盘印刷机,这是半自动化机器出现前,最后一台桌上型商业手动印刷机。有好几年我疯狂在台湾各处寻觅它,终于在台南一间老印刷厂寻得。老师傅慷慨将这部他奠基创业基础、超过60年历史的老机器托付给我;我请朋友为它打造了新的木头底座、装上木膜翻制的「新义肢」,让它得以持续运作使用。

每当工作室举办活动,看到孩子们充满乐趣地使用这台「爷爷年纪」的机器,都会感受到老物跟新世代重新连结的意义。对我来说,这部印刷机既是标记了台湾某段印刷历史的实体存在,也隐含上一代印刷师傅信任与支持我的心意。

操作这台圆盘印刷机几乎需要用上全身力气,透过身体去感受纸张的弹性。 图/郑宇辰摄影

责任编辑:胡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