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分手的情侣,100%都干过这种事
情人节限定高端礼盒、INS风装潢的房子、摆满精美的食物、风景优美的度假村......随手翻开社交平台,都能发现这些东西总是频繁地出现大家的视野中。
这也让我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95后女生在宿舍把日子过成了诗,却被室友爆出了照片背后的狼狈不堪。
而这样追求所谓仪式感的“精致女孩”,并非典型个例,而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层层用心装点、表演之后,最后留给自己的也许只剩疲惫与空虚。
当仪式感沦为形式感,当代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伪仪式感的“怪圈”。
伪仪式感,正在掏空这届年轻人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因为有了仪式感,原本没有色彩的文字变得鲜亮而有生气,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琐碎尘杂回首一看,原来那走过的一步一个脚印串成了人生的默片。
我们从不否认仪式感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但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仪式」和「形式」的区别。
仪式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强化共同价值,将共同的愿景在特殊的场合凸显出来,持续不断的仪式增强了向心力,让生活具有了阶段性,不断激励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形式往往流于表面,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所谓的仪式感,并非是一场为了迎合潮流风向或是满足虚荣心而“精心排演的戏码”。
随波逐流追求“网红款”,不为喜欢只为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周末午后在咖啡厅摆拍一本很有哲学意味的文艺书籍,其实里面的文字都没看过;对视觉疲劳的特效大片并不感冒,却依旧与闺蜜相约跟风进电影院看IMAX.......
忘记了快乐的本质,被物欲与虚荣支配的伪仪式感,早已侵蚀了无数人的日常生活。
世面没领悟,却背负一大笔账单;精致没享受,精致穷却压一身,透支着现在,也望不到未来。
有了仪式感,亲密关系就更好吗?
单身人士被伪仪式感榨干,有伴侣的人群同样也深陷伪仪式感的泥潭里。
有女生喜欢男友陪着她过各种固定性节日,并设置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纪念日,而且一定要精心挑选好的礼物,选一家很有feel的餐厅约会......
如此频繁地刻意制造仪式感,让另一半的心里有苦难言。
于是对于不少人来说,情人节和520,也变味成了“史上最难送礼节”或者“如何在朋友圈秀最不一样的恩爱”节日。
明明本来是爱的,却丢掉了两个人在一起的初心,逐渐被消磨得不想再爱了。
在当代两性关系里,许多人似乎都在无意识之间陷入了「用仪式感证明真心」的漩涡。
节日和纪念日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礼物有多别致多昂贵,红包发得有多大,更不是为了拍照、截图晒给别人看,与之攀比,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爱与被爱,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
把生命中美好、快乐的事物展现出来,本身无可厚非。而发朋友圈记录的意义,绝不是为了泛泛之交的点赞数,而是尽可能地留住生活里的美好,待有朝一日再翻起时,内心依然能涌出幸福与感动。
有些仪式没能去做,不代表不重视。有些仪式完成了,也不代表生活就没有遗憾。
叔本华说过,人生两大苦,一是物质匮乏,二是精神空虚。
当一个人感到匮乏和空虚,就会对仪式感有谜一般的执着。他们热衷于表面的形式,而容易忽略真正要在乎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真正的仪式感从来都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羡慕和赞赏,而是善于发现美好,把简单细碎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让平淡的日子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