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

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

立国之初的那几任君主,是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后来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则只能沿用他们的制度。

即便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也没有办法。

变法太难了。

明朝前几任君主,从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方面确实存在着短板。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问题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过的,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朱元璋无视土地兼并的现实,强行规定赋税额度不得低于往年。

比如宝钞制度,再比如低到几乎不存在的商业税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为征北大将军,他的功绩能排在史书前列。

作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宝钞貌似就是在他手里泛滥的,为了北伐大量印发。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定购买力的宝钞,彻底沦为废纸。

下西洋确实为他赚到了海量钱财。

修建顺天府,修长城,征草原等等,都离不开下西洋赚到的钱。

然后呢,他竟然异想天开的,用香料给群臣发工资。

关键是,他还无视香料降价的事实,官方规定了香料的价格。

官员领到香料,拿到市场上只能折价出售。

贬值的宝钞加上香料,当时的官吏俸禄还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说,下西洋朝廷受益,全体官吏吃了大亏。

等朱棣驾崩,户部尚书夏元吉上书请求停止下西洋,让此事成为绝响。

后世人都在喷夏元吉,说他阻断了中华向外的脚步。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不,必然是群情激愤,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夏元吉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换成你,会支持下西洋吗?

大明的俸禄本就很低,你还用香料坑我们,我们不要养家糊口的吗?

只能说,根子坏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炽是个有为之君,然而寿命太短,十个月就驾崩了,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好圣孙朱瞻基,有功有过不提也罢。

总之,到了这会儿,大明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各项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后续的君主,有能力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没能力的干脆摆烂。

大明的核心问题,自然是文官集团力量太强。

但之所以会出现文官独大的局面,也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然后被读书人钻了空子。

陈景恪越想就越觉得头皮发麻。

之前他以为,大明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淮西和江浙派系强势,南北贫富差距,军户制度,官员俸禄问题,藩王问题。

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差不多了。

等朱元璋没了,朱标继位就开始着手改革,最迟在朱雄英当政期间,要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

然后就是开启大航海,让华夏文明走出去。

以华夏文明的底蕴,只要肯正视外面的世界,对其他文明绝逼是降维打击。

然而现在他才知道,自己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这丫的整套制度都有问题,若不加以解决,早晚重蹈覆辙。

而且有些制度只能老朱来改变,后来的君主想变,难度就要提升许多倍。

本来他还想先蛰伏个十年八年,等老朱没了再发力。

现在看来计划要提前了。

必须要给老朱上课了。

一个国家的制度千头万绪,很难一次性讲清楚。 那就先从宝钞,也就是货币来说。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大部分都在围绕钱粮二字运转。

从货币延展开来,最后能将整个制度都包含进来。

老朱听不听先不说,至少要给他普及这个概念。

对了,一定要让朱标在场。

他算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多想法上比老朱更全面。

要是两父子都不听,那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接下来两天,他也基本没有出门,一直在家里思考这课该怎么讲。

有空了就陪着冯氏和陈远,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第三天,杜同礼早早的就将宝钞资料送了过来。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更是无语到了极点。

老朱这是对货币和金融一丁点都不了解啊。

他禁止金银交易,禁止以物易物,想购买物品只能用铜钱和宝钞。

只能说,但凡他懂一丢丢经济知识,都不可能制定出这样的制度。

钱荒每个朝代都有。

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规定铜钱为主币,布帛可以作为辅币,粮食也可以拿来作为一般等价物。

所以之前朝代虽然也有钱荒,却都没有闹出大问题。

独独明朝,直接将辅币去除了,以物易物竟然是违法的。

当然了,他制定这个制度,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然而更大的问题来了。

他光发行纸币,却没有准备任何保证金。

关键是,他只发行不回收。

什么意思呢,就是朝廷可以用宝钞收购你的东西,伱还不能拒绝。

你却没有办法用宝钞,从朝廷手里购买任何东西。

看到这里,陈景恪笑了。

没想到老朱竟然还有如此天真的一面。

也就他是开国之君,对国家的掌控能力特别强。

但凡换个皇帝,早就崩盘了。

看来刚才还是冤枉朱老四了,就算他不大量发行宝钞,这玩意儿也难以为继。

他只是在关键节点上,稍稍推了一把而已。

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然而说起来轻巧,落在万民身上就是能压死人的大山。

百姓日子本来就过的苦,一个壮劳力去码头当一天苦力,也就八到十文工钱,结果还会贬值。

每一文钱对他们来说,都是关乎身家性命。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得到解决。

陈景恪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之前他还想着,眼前解决不了,就等以后再说。

现在他一天都不想等。

因为每多等一天,就会有不知道多少穷苦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回宫后他先花了两天时间,将杜同礼给的资料整理出来。

然后再想好说辞,以及该以何处为切入点展开讲课。

等一切都准备好,他才趁着朱元璋和朱标都在干清宫的时候,找到了两人。

(本章完)

第84章 徐达还朝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第354章 无题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201.第200章 税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第55章 正义执行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341章 挖坑杀人第47章 货币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第352章 你特么想反皇权?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126.第126章 温寒变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第313章 见闻第33章 学问哪来的?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207.第206章 妙锦让问的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251章 新的课题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第236章 我去第283章 留声机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300章 闪电战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第356章 当面抽老朱大嘴巴子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98.第98章 掀起医学革命第25章 明心志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204.第203章 谋高丽第310章 蓝玉超进化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268章 无题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208.第207章 禅让就是笑话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第297章 建文?嘉文?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342章 无题135.第135章 太孙天命在身133.第133章 天降异象第320章 他怎么舍得的啊?第57章 实践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292章 河西战略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325章 再造乾坤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258章 得偿所愿第7章 将计就计第35章 大本堂开课第25章 明心志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187.第186章 定黄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第57章 实践203.第202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