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公投》国家地理杂志谈藻礁惨遭出征 叹:已成今日执政党惯用模式

《国家地理》杂志贴文附在一段内部广告之后,若没展开还看不到。(摘自国家地理杂志脸书)

《国家地理》杂志脸书6日推荐最新一期报导的封面故事〈藻礁,何去何从〉,不料竟遭「出征」。该杂志社沉寂多日,昨日在脸书以〈谁让藻礁成为激情对决的战场?〉为题感叹,大谈藻礁不是单一个案,而是今日执政党的惯用模式:「核能、莱猪进口,甚至防疫与疫苗,哪一个不是原本应基于科学探讨,理性对话,却一再被政治化、两极化,最后成为政治与激情的对决?」这篇贴文附在一段内部广告之后,若没展开还看不到。

《国家地理》表示,距离「珍爱藻礁」公投仅有1个多月时间,为厘清这个自今年5月以来掀起轩然大波的公投案争议,该杂志社本期特别制作了〈藻礁,何去何从〉专题,作者与2位摄影师数度在疫情中前往桃园藻礁地区,访问多位学者专家,希望在公投前夕让读者更深入认识这个攸关生态、环保、经济、能源甚至国安的问题。

该篇报导指出,桃园藻礁可以说是一片生物学上的奇迹。每年仅能生长0.1公分的造礁藻类,自4500年前开始出现,竟逐渐构筑成一片绵延27公里的广大礁石区,孕育了台湾沿海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由于乍看其貌不扬,藻礁生态系早年不受重视,反而被当作无价值的荒地,桃园许多工业区便设于藻礁分布区附近,工业与民生废水与废弃物长年威胁,使得这片藻礁如今奄奄一息,保存尚称完好的仅有大潭与观新二地,而有些学者指出,大潭的生物多样性及藻礁生存状态又优于观新。杂志社采访人员的观察也支持这样的说法。

《国家地理》表示,另一方面由于台湾的能源发展规画,需要大量增加天然气进口,大潭既设有北部最大的单一发电厂,也就需要兴建天然气接收站来储存燃气,以确保发电稳定。其选址就正好选在大潭藻礁的位置。经济与保育的对立于焉展开。大潭藻礁争议并不是新议题,实际上许多学者与保育人士已经奔走十多年。今日的执政党在野之时还曾经大力支持过。既有多年时间缓冲,理应足以寻求替代方案,避免经济与保育之间面临二选一的局面。然而并未如此发展,如今交付公投,全民都必须在能源与环境两个同样重要的选项中,做出艰难的抉择。

《国家地理》表示,原本能以事实、调查为基础,以科学作后盾,理性客观讨论的议题,如今变成政治角力,民众被迫做非黑即白的选择,无论哪一方获胜,实际上都没有真正赢家,后果都要由全民承担。「但真正令人忧心的是,大潭藻礁不是单一个案,而是今日执政党的惯用模式:核能、莱猪进口,甚至防疫与疫苗,哪一个不是原本应基于科学探讨,理性对话,却一再被政治化、两极化,最后成为政治与激情的对决?这种处理模式如果不改变,政府与民众最终都将陷于作茧自缚的困境,而真相与科学只会离我们愈来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