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座海洋雷达建置台湾海岸 海啸预警靠「它」

左图为超视距海洋雷达的发射天线右图是接收天线。(图/国研院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台湾位处连结南海东海交会西太平洋边隅,除了波浪潮汐外,附近还包括黑潮主流、中国沿岸流与南海海流等主要洋流,且夏、冬两季的流况不同,这些海洋物理特性深深影响着台湾的气温湿度气候条件,同时也影响了航海渔场及海洋能源开发等经济活动

传统上人们透过漂流浮标、锚碇浮标及研究船执行海洋海象观测任务,然而这些海上作业不仅因为海象变幻而增添风险,观测成果亦仅局限于观测设备通过的测线上,而且所费不赀。

因此,在198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纷纷将雷达技术导入海洋环境监测应用,以超视距海洋雷达建置大范围、长时间、全天候、低成本的观测平台

2009年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即展开「台湾四周海域表层海流即时观测平台计划」,在海巡署、国产署、军备局、工业局垦管处、东管处海博馆新北市机关协助提供适当场址下,6年间于台湾沿海建置了17座海洋雷达,完成「环台岸基海洋雷达系统」 (Taiwan Ocean Radar Observing System, TOROS)。

目前此观测平台逐时提供台湾周遭约150公里范围内、相当于5.4倍台湾岛面积大小海域的表层海流资讯,开启了我国前瞻海洋科技支援海洋事务管理及海洋科学研究新世纪

千里眼与顺风耳  观测环台表层海流

雷达会发射电波讯号至观测区域,再接收来自观测区域的回波讯号并加以分析,即可侦测物体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大小等资讯,其功能如同人体眼睛耳朵

国研院海洋中心建置的海洋雷达系统,观测距离长达150~200公里,只要整合两座雷达站的观测数值,即可得出表面海流资讯,因此海洋中心沿着台湾海岸线,每隔70~90公里建置一座雷达站,实现大范围、长时间、全天候、低成本的海域环境监测。此类超视距海洋雷达系统可谓是海洋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2015年1月刚建置完成的新北市贡寮区马岗测站。 (图/国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