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海鲜、没有海洋 台湾人,你还要吃魩仔鱼吗?

台湾人,你为什么非吃魩仔鱼不可呢?(图/资料照片)

记者钟祯祥/采访报导

「台湾沿海海洋资源严重枯竭,为什么还有人非吃魩仔鱼不可!」听到有人鼓吹「魩仔鱼放心吃」,海洋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鸿基愤怒地说,魩仔鱼为大型洄游鱼类饵料,各国科学研究证实,捕捞这类食物链基层杂鱼会破坏海洋生态,台湾人拼命抢鱼的食物吃还装没事,「为什么我们不能更有远见!」

2012年5月,《ETtoday新闻云》「只有海鲜、没有海洋!世界上根本没有『魩仔鱼』」报导获得极大回响,许多民众自发拒绝食用魩仔鱼,但日前有位号称「鱼达人」的男子李嘉亮出面驳斥部份「只有海鲜、没有海洋!」报导内容,让这个沉寂近一年的议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李嘉亮强调,魩仔鱼不会长大,不吃就会自然死掉,且食用魩仔鱼是否真的会对生态有影响?没有人知道。另有人引用渔业署资料,强调魩仔鱼非「网路盛传」的200种鱼类幼苗,而是3种特定鱼种

事实真是如此吗?

屏东海生馆研究员邱郁文博士接受《ETtoday新闻云》专访,驳斥以上说法,强调捕捞魩仔鱼所使用的细小渔网,常将各种种类的稚鱼(未发育的大鱼)一网打尽,很多非经济性的鱼也受牵累,「确实对海洋生态有影响。」

虽然多位渔民渔贩愿为李嘉亮背书,保证有方法可避免混捕到杂鱼,但邱博士也对此存疑,他说,据研究显示,捕捞魩仔鱼误捕率极高,每次收网网中真正属于渔业署定义的3种饵料鱼可能未及一半,认为鱼贩与此议题有利益冲突,恐怕无法客观看待事实。(编按:官方资料指出,魩仔鱼误捕率高达20%至70%)

「世界上根本没有魩仔鱼!」廖鸿基向《ETtoday新闻云》记者解释,饵料鱼会不会长大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很多鱼靠吃这些小鱼、杂鱼维生,台湾人拼命捕捞饵料鱼,造成上层食物链物种没东西吃,结果就是我国渔获量大幅下降,台湾沿海无鱼海洋资源严重枯竭。

记者出示「渔业署渔政组」的回函,渔业署认为透过妥适的管理,可合理永续利用吻鱙(音同「摇」,即长不大的饵料鱼),包括「于经济性鱼类之繁殖期中,已规定连续3个月为吻鱙渔业禁渔期,……。」廖鸿基听完后马上回了一句:「都是官话!」

廖鸿基说,台湾沿海生态复育,短短3个月根本不够。一位不愿具名的台湾海洋生态研究者举例,台湾沿海资源就像爆肝劳工,被压榨了几十年,渔业署居然幻想每年放3个月假休养就能恢复正常,根本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更有远见、更有智慧的作法来善待大海?」廖鸿基说,只要不吃饵料鱼,慢慢地,就能吸引那些中、大型等更有经济价值的鱼聚集,届时台湾渔业只会更好,为何非要现在狂吃「魩仔鱼」不可?他放开嗓门大声说:「这没有道理呀!」

◄右边那些被剔除的小鱼,原本也有机会长成大鱼......。(图/庄嘉荣提供)

廖鸿基强调,渔市场所看见的只是表象,更多无辜受害的稚鱼、鱼苗,早在收网甲板上就处理掉了,自称「海物职人」的网友庄嘉荣提供照片给《ETtoday新闻云》,证实廖的说法,多数混杂的「仔稚鱼」在上船、批发时都会筛选,很多混捕的鱼这时被剔除,仅留下刺公鳀、异叶公鳀、日本鳀这3种躯体近透明的「魩仔鱼」。

其实不只海洋生态学家反对吃「魩仔鱼」,营养学家也不赞成。台大医院营养师郭月霞受访时表示,「要吃很多很多小鱼,补钙的效果才能等同一杯牛奶」,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她个人也极力反对吃「魩仔鱼」,「吃小鱼甚至不如吃豆腐。」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可以不吃熊掌,可以不吃鱼翅,现在的问题是,台湾人,你还要吃魩仔鱼吗?

▼「咱只有海产文化 无海洋文化 环境悲剧 毋知当时会当来收煞」(影/拷秋勤灰色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