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术前沿论坛——美好生活:全面小康实现与社会治理创新"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10月24日,由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0·学术前沿论坛——美好生活:全面小康实现与社会治理创新”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论坛以“美好生活: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与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回顾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揭示其伟大历史意义,从多学科、多角度切入,总结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军胜,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淼,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崔占辉等领导出席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学会代表、师生代表及各大新闻媒体参加了论坛。

牛青山在致辞中指出,能否科学准确把握时代,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述,对我们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届论坛延续了上届论坛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共同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指出,学术前沿论坛作为首都社科界重要学术品牌论坛,迄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九届,表明了论坛顺应时代潮流和学术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关于新时代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持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持续强化论坛的政治导向;二是要持续强化论坛的实践导向;三是要持续扩大论坛的社会影响力。

刘军胜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2020年对中国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全面、生动向世界展现何为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之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消除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收官“十三五”规划、制定“十四五”规划,交接“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接续之年。在此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接点和分水岭,探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究社会治理创新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之道,恰逢其时,意义重要。由此,他就深化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持根本遵循,当好创新理论的布道者;二是立足学术前沿,当好学术创新的先行者;三是秉持人民立场,当好美好生活的助力者;四是强化首都意识,当好首都治理的参与者。他希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好地为首都发展出谋划策,更好地造福于人民,奉献于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

周作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我国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获得历史性的坚实保障,并将有新的扩展、新的提升,这些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人类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也是一场有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世界大考。中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经受了检验,并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民生保障还有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特别是,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十四五”时期,如何深入研究这些变化和需求,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推进建设一个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现代化社会,是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担当的历史使命。他还专门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的共建工作,特别是“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和“首都经济研究院”两个重要共建基地,感谢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的大力支持。

张淼主持会议,指出今年的学术前沿论坛主题之所以聚焦于“美好生活:全面小康实现与社会治理创新”,是为了深刻呼应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总结其丰富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此次的主论坛及随后的14场分论坛都将涉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后疫情时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京张冬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轴线内涵挖掘与城市空间功能提升、京津冀产融结合等诸多议题。他殷切希望学界继续立足学术前沿,聚焦论坛主题,共同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在主论坛上,六位知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从法治与社会治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不同角度做了精彩的交流发言,既有宏观的政策建议,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拓展了我们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社会治理创新问题的认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育长卓泽渊教授主要探讨法治与社会治理关系问题,对此他提出了三点:第一,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第二,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第三,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现实目标。他指出,根据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国的法治在宏观上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微观上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体现于各种方法。我们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探讨了当前我国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遵循现代大国经济崛起的一般规律的产物,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大国经济史都表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大国成长都必须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必然调整,大国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以内为主、控制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在本质上是一个战略,而不是一个应对某一个问题的被动之举,是一个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调整、国内高质量发展上新台阶、国内发展主要矛盾出现出新现象和新规律的必然战略调整和战略再定位,而不是在偶然事件冲击下的应急措施,是新阶段中国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内生产物,而不是单纯外部条件变异的产物;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所做出的新发展纲领,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解决我国新时期出现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以《全面小康实现与中国的国际视野为题发表讲演,认为我国将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脱贫发展提供了范式。他指出,尽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定位没有变,我们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没有变化。所以中国特别强调四个发展: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在中国的国际政治视野里,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逆全球化没有出路,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依然是中国关心的议题。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以《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转变》为题发表讲演,指出中国40年来减贫成效显著,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随后,他分析了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遇到的挑战,如收入差距扩大对减贫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处在高位、相对贫困愈发严重、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程度过高等。以此为分析基础,他提出了2020年以后的几点扶贫政策设计:缓解相对贫困需要不同的政策导向、从运动式的扶贫战略转向常规化的扶贫制度、强化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减贫作用、以提升低收入人群人力资本和增收能力、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等。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孙宽平研究员探讨了美好生活与城市精细化治理之间的关系,结合我们的现实就如何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出建议。他认为,全面小康实现后,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消费的升级换代,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以智慧化技术赋能于政府管理和政务服务的同时,以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服务和治理的法治化、标准化,就是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和机制,理顺城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和城市管理的高效,推动一般常见问题及时处置、重大疑难问题有效解决、预防关口主动前移,着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因此,城市精细化治理更为深刻的意义,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研究员以心理扶贫为主题,介绍了当前进行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经验,指出心理扶贫不应只关注个体层面的心理问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和决策能力提升,还应关注政策、文化、区域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的整体环境塑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在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层面,基于民众的心理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手段提供心理服务、引导社会心态、全方位加强心理建设,旨在有效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组织健康发展效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迈向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是缩小城乡居民综合素质的差距,而心理素质提升是居民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内容,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切实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北京学术前沿论坛创办于2001年,至今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来,论坛以“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民生国是,探讨发展思路”为主旨,以北京雄厚的智力资源和优质的学术资源为依托,先后围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中国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美好生活”等时代主题,团结引导各学会、研究会、研究院等学术性社会团体举办了400余场学会专场活动,已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年度盛会和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