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 陆财政部:总体中国政府负债水平适度

大陆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总体中国政府负债水平适度。(中国国新办官网)

大陆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今天在发布会上表示,总体上,中国政府的负债水平还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的可持续性。

3月21日,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并答记者问。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全国两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就「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出部署。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方面具体有哪些部署?这些举措对财政总体债务负担影响怎样?

廖岷表示,宏观调控需要多种工具有机组合、共同作用。从财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工作要求。「适度加力」这不仅体现在赤字政策,还包括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

廖岷表示,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兆元(人民币,下同),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兆元,比去年增加1.1兆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

廖岷表示,考虑到去年第四季增发1兆元国债,大多都是在今年使用,实际上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今年。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兆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还有1兆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将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廖岷表示,各界对中国政府的债券发行工作十分关注,按照整体财政计划安排,这些国债正在陆续发行。中国政府债券在市场上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过去几个月,海外投资者连续多个月增持,成为亚洲表现最好的政府债券之一。

廖岷表示,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各界关注中国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问题。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廖岷表示,过去几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中国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018-2023年,财政赤字率总体控制在3%以内。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总体看,中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此外,廖岷从财政的收和支两方面,通报大陆政府1-2月的财政运行情况。总的来看,收入延续增长态势,同时支出靠前发力。

一、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今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兆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受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影响,这几年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同比时,往往情况都比较复杂,就近几年的财政收入来看,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主要与应对疫情采取的一些减税降费的措施政策有关,因此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做同比的时候需要对一些特殊的、不可比因素做一些扣除,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反映趋势变化。

从今年1-2月情况看,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到两项特殊因素的扰动。一方面,基数被擡高,比如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得以入库,擡高了2023年的收入基数。另一方面是去年年中公布的减税政策对今年的减收影响。

比如,2023年8月开始实施了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这就会使今年前8个月执行的低税率对应去年同期相对较高的税率。又如,2023年年中公布了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收加计抵减,提高部分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政策也属于这种情况。这样就拉低了今年1-2月税收增幅。

所以,如果扣除上述特殊因素的影响以后,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的口径下增幅2.5%左右。实际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二是财政支出体现出来靠前发力,进度加快。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7%,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支出既有总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所以我们相信这对于推动宏观经济的复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廖岷表示,下一步,大陆财政部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强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廖岷表示,展望全年,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积极作用,这也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中长期增长态势,筑牢财政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