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亏千亿 谁搞出太阳能「惨」业?

杨卓翰赖筱凡

前言

曾经,有一群人怀抱着梦想,石油耗尽、气候变迁考验人类存亡,他们做的太阳能电池将能拯救世界。如今,这个梦,碎了。当太阳能从明星产业惨业,连台积电都弃守茂迪,台湾太阳能产业为何六年烧光上千亿元?一个太阳能厂前财务长的控诉,揭开台湾太阳能厂不能说的秘密。

正文

台南工业区里,一家太阳能公司作业员拿着扫把扫地。他照常轮班,工厂里的机械却没在运转。「最近这一个月,生产线关了一半。」这名年轻的作业员说,他所属的公司专门生产太阳能多晶矽电池,成立于二○一○年──那是太阳能产业辉煌的年代,公司订单接不完,产能二十四小时满载。

半年亏掉近一八五亿元如今开始募资偿还银行债务

但现在,产能利用率不到五成、作业员打杂。「我们公司算不错了,还能领薪水。有些公司已经叫员工……『先休假』。」他不敢说「无薪假」,深怕这三个字太过精准地描绘出这个产业的惨况

画面转到台积电内部,上半年来台积电为了是否继续投资太阳能,已经讨论了好多回,「原本传出要收掉的是(台积太阳能公司董事长)蔡力行在做的薄膜太阳能,谁知最后是在多晶矽收手,弃守茂迪。」业内人士不讳言,太阳能产业的惨况,连台积电也摇头。

你一定很疑惑,格陵兰岛冰山快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上周石油价格每桶突破一一○美元,地球的能源正在耗尽,我们需要太阳能啊!是的,我们需要太阳能,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替代能源;即使如此,我们的太阳能产业却半数面临严重亏损光是今年上半年,二十九家上市柜太阳能厂就亏掉近一八五亿元,只有三家赚钱。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够惊人,毕竟比起DRAM、面板厂单季动辄亏损百亿元,太阳能产业半年赔掉一八五亿元,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然而,整个产业大幅亏损下,今年太阳能厂居然还要大举募资,规模超过一三○亿元,几乎是上半年赔掉多少,就再跟股东要多少钱。过去六年,太阳能厂从台湾资本市场募走了二二○○亿元,然而,这些钱泰半烧光,债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打着偿还银行债务的名义,益通、旺能、升阳科、中美晶……等,一只只筹资求现的手,又伸向了资本市场。

这样的剧情似乎有些熟悉,我们就从一位身价数十亿元的食品公司董事长故事说起。

第一幕:印钞吧,太阳能!

手里握著白板笔,他振笔疾书,不停地在白板上写下这些运算数字:「一般每度电生产成本十二元,我们如果用一条龙的方式,拿到便宜的太阳能板、组装成模组,再出货给电厂,每度电的生产成本可以压到六元,扣掉管销毛利率应该还有四成……。」他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董事长,身价数十亿元。去年第一季的这一刻,他认真计算的不是卖出一个水饺可以赚多少钱,而是把钱投资于太阳能产业个股,比他卖水饺、做食品更赚。

问他为什么想投资太阳能?他一脸理所当然,「你看日本核灾多严重,日本、德国都在关闭核电厂,现在投资太阳能,机会很好。」他胸有成竹,其来有自,因为这套说词,是一个上柜太阳能厂董事长向他做的简报内容

这个景象,看在一位太阳能厂前财务长眼中,他摇了摇头,露出一抹笑容,「这就是我们一贯的说词:每天太阳都会升起,但石油有朝一日会用完,油价这么高,投资太阳能怎么会错!」是啊,食品公司董事长也是这么对我们转述,俨然在传诵真理般。

对照现今太阳能产业的惨况,显然这位食品公司董事长错得彻底,就在他投资太阳能的一年后,股价腰斩再腰斩,成天挂在嘴边的太阳能投资经,我们再也没听他提起了。

「这就是台湾太阳能产业的问题,短视近利。」曾经,这位前财务长看着太阳能厂坐拥千元股价,股王光环仿佛是一种兴奋剂,让整个太阳能产业的人都轻飘飘,「做太阳能太简单了,筹到钱、机器买进来,设备厂自然会把技术教给你,机台投入生产,钞票就这么开始印了。」

一切看起来很简单,他进一步解释,太阳能电池的制程半导体很像,但难度只有半导体的十分之一,技术都握在设备厂手上,比起盖一座晶圆厂要三百亿元,「盖好一座太阳能电池厂,包括设备,只需要三亿至五亿元,三个月就可以开始生产。」对比晶圆厂、面板厂的巨额投资,盖一座太阳能厂,轻松惬意。

「因为(进入门槛)简单嘛,上、下游没有人想去碰,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我们只是在这个供应链找一个位置卡位。」华宇光能董事长李森田坦白,但他不是唯一这么想的老板,而是整个台湾太阳能厂业者都难脱这种思惟

盖厂门槛低、快速量产,造就台湾太阳能厂畸形产业结构,一堆人抢着做竞争最激烈的电池模组制造与代工;然而,毛利高、技术难的上游原料与下游系统整合的品牌,却没人碰。

第二幕:研发就是扩产、扩产、再扩产

会议室里,一家太阳能厂董事长正严厉地喝斥着采购人员,「不要告诉我缺料,缺料就想办法去找料,与原料供应商签长约,三年、五年都可以!」

他之所以这么急,因为二○一○年市况最好的时候,太阳能电池原料多晶矽的价格,在短短时间之内翻涨逾倍,景气大好,他必须要赶快买原料,才能投入太阳能电池生产。

这一幕,活生生地在台湾多数太阳能厂里上演,「这不只发生在我们公司,而是所有的太阳能厂都在想尽办法签长约。」某相关业者内部人员回忆当时的「非理性购料盛况。…【本文为《今周刊》提供,全文请见《今周刊》,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