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部位有讲究

头部不宜多灸

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卷七“治病要穴”载:“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肉厚处,针后可深灸多无害。”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凡头面、胸、背、上肢等阳部都不宜多灸。即便要灸,亦应根据证候,针对病机,正确施灸,阴虚阳亢不适合用灸法。

杨氏这一看法是符合阴阳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头为诸阳之舍,百脉之宗。人体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阳经会于头面部。另外,心、肝、脾、肾等阴经亦通过支脉上于头面五官部,因此,头面部是12经脉、365络气血汇集之处。头面气血畅达,阳气充盛,故不宜多灸。

在临床中,阴虚阳亢者头面部施灸过多,的确易引起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等弊病,故当引为日常艾灸保健之借鉴。

宜重用会穴

人体周身12经脉,15络脉,奇经八脉,365穴。当医生临证之时若抓不到要领,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杨继洲说:“不观其会,则散漫靡要”,“穴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观会可以得要,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寿斯民也哉。”

杨继洲所指会穴,即交会穴,是两经以上相交的穴位,如风池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八个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的八个穴。这些穴位都可通过经络的交合,贯通全身,因此治疗作用较为广泛,每易获效。杨继洲提倡重用会穴,在艾灸的日常保健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纪晓平 郜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