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更名热兰遮堡 文史工作者:恐独尊一个时代

台南文史工作者郑道聪强调,安平古堡从荷兰人建堡至今,共历经10次更名,已成为地理名词及文化概念,如果更名为「热兰遮堡」,恐独尊一个时代,定位于一个空间。(洪荣志摄)

文化部文资局审议通过将安平古堡内的国定古迹合并更名为「热兰遮堡」,台南文史工作者郑道聪强调,安平古堡从荷兰人建堡至今,共历经10次更名,已成为地理名词及文化概念,如果更名为「热兰遮堡」,恐独尊一个时代,定位于一个空间。文史工作者詹伯望则建议,可作为古迹教育的机会。

郑道聪表示,对台南市民或台湾民众来说,安平古堡就是一个地理名词,是一个范围,除包括热兰遮城遗构、台湾城残迹,还有日本时代建的荷兰城,以及战后1975年盖的瞭望台,其实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郑道聪认为,文资局更名为「热兰遮堡」,改的就是古迹的法定名词。这里本来就有2个古迹法定名词,一是1983年的「台湾城残迹」,一是2004年的「热兰遮城城垣暨城内建筑遗构」;如果要改法定名称,我们没有意见,只要文资委员觉得好就可以。

不过,郑道聪强调,安平古堡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台湾文化进程的过程。因为这个城堡曾拥有10个名称,从最早荷兰人1624年的「奥兰治城」;到后来的「热兰遮城」;到郑成功来改为「安平镇城」,又称为「王城」;后来又因掘取砖造称为「砖城」。

此外,台湾文献又有3个名称,包括:红毛城、赤崁城、台湾城;加上日本人来又将此地重新堆砌,称作「荷兰城」,以及台南市官派市长改名为「安平古堡」,还在上面题字。

郑道聪说,台湾文化的进程,在安平古堡看得很清楚;安平古堡也是台湾古迹里,少数拥有荷兰、明郑、清代、日本时代及战后民国的建筑物,足以显现台湾文化不断堆叠、拼图的过程,安平古堡代表的是这样的一个总体概念。

郑道聪表示,安平人的习惯,过去称为「王城」,现在称为「古堡」,所以地方有「乌鱼出,见到王城肥滋滋」、「南风若转北,王城去一角」等俚语,王城与民众的关系,从这里就很清楚;后来改为安平古堡,安平人也改称「古堡」,由于是开放的,安平人以这里为活动场所,成为安平人的一个地理概念。

文史工作者詹伯望也认为,如果按照原来古迹法定名称来称呼,的确容易混淆,就如同游客去到安平古堡,都误以为瞭望塔就是古迹本体,置底下那堵真正的古城墙于不顾,甚至连邮政总局发行的古迹邮票也如此,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詹伯望也建议,最好要在瞭望塔下放置明显说明牌,说明此塔的来历,实系1975年间市府推行观光年所建,并未指定为古迹。也因此,由于历年发掘出土的热兰遮堡遗构,分布得相当零散,市府应作有系统的现场说明与DM标示,让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按图索骥,以免再次造成误会。

台南安平古堡热兰遮堡郑道聪詹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