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历史 看清眼前─从马英九「振兴中华」谈起

(图/中新社)

马英九3月27日至4月7日访问大陆,行程甚为圆满。

然而,这期间适逢上巳、春分、清明等节日,各地民俗多伴有汉服活动。例如4月1~16日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中国科举博物馆、琵琶街、秦淮礼物旗舰店、王导谢安纪念馆、愚园等地就在举行「花朝汉服文化周」。其他城市情况类似。可是马英九一团人对于各城市动辄上千汉服男女的这些活动似乎毫无所见,相关报导亦未涉及,颇令人怪诧。

是视野集中于政经领域而忽略了民俗与文化,还是不清楚两岸分合的关键?

中华民国肇建,起于兴中会的誓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是继承朱元璋《谕中原檄》的号召,所以早期曾定国号为大明顺天国。后来明朝内亡于所谓农民起义之流寇,外亡于满洲北狄。清朝满汉相轧,太平天国、撚乱、回变等乱事再现,国又亡。

中华民国,先也是军阀相争、满州复辟,然后苏联势力进入。先孵化了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而共产国际对中国提供财务及战略战术指导,更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后来甚至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由于马克思和共产国际都主张工人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等人则延续农民暴动的老路,双方暗存裂痕。但农民暴动和苏联的联手,终于使中华民族再度分裂,几乎灭亡。仅存一线,东渡台湾,犹如南明。

南北分裂以后,一国两区。北方社会主义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到1958年政经方面才结束;1989年4月起,天安门只挂孙中山画像,马克思、列宁、史达林的像亦都不再挂了,代表了深陷于夷狄的政权已渐回归中华。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取代先前的四个现代化。2002年中共十六大,胡锦涛又将其内容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梦」。去年的二十大则强调: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年,苏式社会主义中国批孔扬秦、大破四旧;台式资本主义自由中国,复兴运动中华文化,两岸汉贼不两立,岂能不分?如今大陆改头换面,发展中华文化新认同,两岸于焉可合。所以说中华文化才是两岸分合的关键。

可惜台湾政经人物及青年学生,对此历史脉络,已然陌生;对复兴中华文化运动之过程与意义,亦颇淡忘;对大陆近年发展文化自信的作为,更是缺乏了解,故至今还没掌握这个机会,春江水暖而马不知,所以令人遗憾。

以南京为例。《南京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案计划》涉及的文旅健康产业专案即高达22个,年度投资103.4亿元。长江经济带,亦已改为以文塑旅、以文兴业的示范带。沿江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已然成熟。这些,不是都远远超出马英九看到的南京大屠杀博物馆意义吗?

所以说现今大陆最大的发展,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经济、城市和房产开发;也不是改革开放后期的电子科技、网络金融、港路交通基建。而是文化产业、文旅内容,以及把中华文化延伸到经贸、外交、民生、教育各方面去的活动。这种民心民气民情是极为珍贵的。被拖着走的官僚组织、党政机构、马列思想躯壳,大船转身,当然还有许多困难,但大趋势已很明显。烂掉的苹果,也许真能长出新芽。

台湾文化沉沦已久,能否如马英九所愿,振兴中华,恐怕也要从理解历史脉络、观察大陆内在肌理入手。把不准脉,如何医国治民?

(作者为孔子博物馆荣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