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把脉历史,看清眼前─从马英九的「振兴中华」谈起(龚鹏程)

前总统马英九2日在湖南大学大谈中华民国宪法,并强调两岸都是中华民国,都是中国。(中新社)

马英九3月27日至4月7日访问大陆,进行祭祖及文化交流,行程甚为圆满。

然而,这期间适逢上巳、春分、清明等节日,各地民俗多伴有汉服活动。例如4月1日-16日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中国科举博物馆、琵琶街、秦淮礼物旗舰店、王导谢安纪念馆、愚园等地就在举行「花朝汉服文化周」。其他城市情况类似。可是马英九一团人对于各城市动辄上千汉服男女的这些活动似乎毫无所见,相关报导亦未涉及,颇令人怪诧。

是视野集中于政经领域而忽略了民俗与文化,还是不清楚两岸分合的关键?

中华民国肇建,起于兴中会的誓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是继承朱元璋《谕中原檄》的号召,所以早期曾定国号为大明顺天国。后来明朝内亡于所谓农民起义之流寇,外亡于满洲北狄。清朝满汉相轧,太平天国、撚乱、回变等乱事再现,国又亡。

中华民国,先也是军阀相争、满州复辟,然后苏联势力进入。先孵化了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过去大家常以为《新青年》是北大的新文化运动阵地。其实1915年陈独秀已在上海办了,1920年又引进马克思,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而共产国际对中国提供财务及战略战术指导,更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后来甚至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由于马克思和共产国际都主张工人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等人则延续农民暴动的老路,双方暗存裂痕。但农民暴动和苏联的联手,终于使中华民族再度分裂,几乎灭亡。仅存一线,东渡台湾,犹如南明。

南北分裂以后,一国两区。北方社会主义中国与苏联的合作,到1958年政经方面才结束;1989年4月起,天安门只挂孙中山画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史达林的像亦都不再挂了,代表了深陷于夷狄的政权已渐回归中华。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帮」。由农民暴动、反传统、破四旧、打倒礼教、打倒孔孔家店而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反中华文化浩劫也终于落幕,可进一步的回归中华文化了。

但因随后邓小平要求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化改革开放。所以「回归中华文化」方面还未遑深入,全社会就狂热于经济增长了。

经济增长的成果很亮眼,轰动世界。但物欲横流、人性沉沦、价值紊乱、道德不彰,贪官污吏扫不胜扫、环境污染又抵销了所有创造成就,激生了更多的批评。要改善这种病况,让国家走向文明,即不能不对改革开放再做改革。

这就是改而喊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口号的原因:文革不对,改革开放走美国的路也不对,该走中国路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取代先前的四个现代化。2002年中共十六大,胡锦涛又将其内容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中共十八大,习近平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梦」。去年的二十大报告则强调: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黄河九曲,由「反传统」曲折地走到想立足传统、了解传统、并进而以文化传统建设出「中国式现代化」,转折这么多这么大,外界当然也看得目迷五色。

因为它既反对以文明之名强推西方式制度,又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用西方现代思维和政经理论来分析,是越分析越糊涂的。只有熟悉明清到民国之历史脉络的人,才能领略它与台湾曾经推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年,苏式社会主义中国批孔扬秦、大破四旧;台式资本主义自由中国,复兴运动中华文化,两岸汉贼不两立,岂能不分?如今大陆改头换面,发展中华文化新认同,两岸于焉可合。所以说中华文化才是两岸分合的关键。

可惜台湾政经人物及青年学生,对此历史脉络,已然陌生;对复兴中华文化运动之过程与意义,亦颇淡忘;对大陆近年发展文化自信的作为,更是缺乏了解,故至今还没掌握这个机会,春江水暖而马不知,所以令人遗憾。

仍以南京为例。《南京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案计划》涉及的文旅健康产业专案即高达22个,年度投资103.4亿元。长江经济带,亦已改为以文塑旅、以文兴业的示范带。沿江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已然成熟。举办长江文化节、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也让更多历史文化资源亮出来、活起来。

江宁区、秦淮区,自主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有金陵小城、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市乡村旅游大资料服务平台、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应用等,都是全国文化和旅游资讯化发展典型案例。大报恩寺景区数位光影技术应用示范、白鹭洲公园沈浸式夜游则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2021年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评选结果,更显示市级以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达到145个,比2015年增加了109个,其中全国级12个。浦口区,文旅项目总投资从2016年不到10亿元,到2019年112亿元,再到2020年234亿元。

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提升了南京的国际化程度。如2014年以来举办4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推动了城市形象传播。2015年起每年举办的「中国南京周」,开展了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来宁驻地探访云锦、金箔等非遗技艺,促进非遗产品化、产业化和品牌化。依托国际和平城市品牌,又先后在法国、捷克、白俄罗斯等国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海外展」,赴丹麦举办赠送「辛德贝格」雕像仪式,《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全20册)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设立大陆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成功举办两届南京和平论坛,更联动了全球9个地区和城市开设分会场,集中展示中国青年推动和平发展的实践案例,发布《南京和平共识》。这些,不是都远远超出马英九看到的南京大屠杀博物馆意义吗?

所以说现今大陆最大的发展,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经济、城市和房产开发;也不是改革开放后期的电子科技、网络金融、港路交通基建。而是文化产业、文旅内容,以及把中华文化延伸到经贸、外交、民生、教育各方面去的活动。

台湾各界对此还少注意,可说是大失误。要知道,中共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挂帅的,政经实务远不如党纲和思想取向重要。如今的复兴中华文化,1997年就已经是中共的施政纲领了,25年下来,效果当然会逐渐展现。

何况,发展文化、重建社会、回归经典的运动,这次还真不是由上而下发动的,乃是民间的文化自救。后来各大学纷纷突破教育部规范成立国学院,恢复经学、礼学、宗教学;民间自主祭孔、祭伏羲、祭黄帝,办书院、设讲堂,推展儿童读经;渐则结合时尚产业、节庆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事业等等,发展到食衣住行等民生日用之中,形成现在「国风」、「国潮」现象。

这种民心民气民情是极为珍贵的。被拖着走的官僚组织、党政机构、马列思想躯壳,大船转身,当然还有许多困难,但大趋势已很明显。烂掉的苹果,也许真能长出新芽。

台湾文化沉沦已久,能否如马英九所愿,振兴中华,恐怕也要从理解历史脉络、观察大陆内在肌理入手。把不准脉,如何医国治民?

(作者为孔子博物馆荣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