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从大历史看马英九大陆行(杨渡)

马英九在清明节访问大陆,外传将与习近平二度会面,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图为前总统马英九率大九学堂青年学子至北京大学交流。(蓝孝威摄)

马英九在清明节访问大陆,外传将与习近平二度会面,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台湾朝野观点极端对立,一方批判为「卖台亲中」,另一方则视为和平之旅。而国民党方面,几个高层都不愿意表态。很显然,台湾内部的看法分歧。但如果放到更高更远的历史距离来看,或许有不同的视野。

首先是两岸处于兵凶战危,这已是全世界公认的。美国最近出了两本书《大国回归》(The Return of Great Powers )和《武装起来》(Up in Arms),都是在讨论俄乌战争中,若俄国战胜,占领乌克兰,世局将巨变,甚且可能促使习近平更有攻台的野心。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冷战时代大国之间犹有许多对话管道,包括外交、经济、军事、热线等,但后冷战时代,这些管道逐渐断了。这带来更多不确定的危险,因各方已难以判断战略的底限与战争的边界。

海峡两岸也一样。过去在戒严时期,蒋经国的「三不政策」,让两岸无法接触,但是别忘了,蒋经国仍有他的传话密使,传递蒋和他的莫斯科同窗邓小平的密信。随着开放探亲、李登辉制订《国统纲领》,两岸交流增加,金门谈判确立人员遣返而有两岸第一次谈判;海基会与海协会成立,建立民间白手套机制,两岸已有正式谈判管道。即使如此,李登辉时代在公开的陆委会、海基会之外,更利用苏志诚、郑淑敏建立与江泽民的地下密使通道。这就让两岸间有更多沟通了解,不致于发生误判的危机。

然而蔡英文执政后,两岸间的沟通管道全面断绝。在中国大陆设定不承认「九二共识」便无法会谈的前提下,两岸断裂到几乎只有公开的对阵。蔡英文曾想用中华文化总会的管道,让江春男和林锦昌去当密使,但大陆严词拒绝,搞到最后,疫情期间连小孩子要回台都要阻挡,最近连民间旅游团都成为对抗的筹码。这已是彻底决裂了。

美中的对抗更加剧这种冲突的升高。美国将香港情治机构后撤到台湾,派军事顾问与训练人员驻台,更加深两岸人民的疑惧,深恐美国以台湾为基地,以台独为火苗,在两岸引战。这并非台湾民间多虑,而是美国惯常的手法。乌克兰以降,台湾民间早有「拿别人的拳头撞石狮子」的疑美之忧。

因此蔡英文后期,民间不满加剧,赖清德支持度跨不过绿营基本盘,特别是年轻人被征召服1年兵役,更加深年轻世代的不满。坦言之,即使民进党再怎么戴别人红帽子,也无法改变年轻人不满的选票;两岸间无法重建和平对话,民进党就无法跨过40%的门槛。

马英九的大陆行,便是在这样的民意基础上,以拥有60%的和平民意为基础而展开的。那些抹红手段无法奏效,原因在民心向背已转。马英九有60%民意当后盾,还怕40%的绿盘吗?即使民进党控制了大多数媒体,但民间沉默的多数可不这么认为的。

要对话、要交流、要为后世子孙谋永久的和平,这才是台湾人民最大的愿望。从长远历史看,马英九两次大陆行的历史定位,绝不是眼前那些网红小政客的流言碎语所能决定,而是未来从两岸长远的大历史才看得清的。

在国际局势愈发危疑时刻,为后世子孙谋和平者,才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民进党更应看清楚,和平才是最大民意,把台湾带入美国的战略对抗,绝不是台湾人民之所愿。马英九今天之所为,相对而言,反而是帮助执政者安定台湾人心,对两岸大局是有助益的。民进党反该感谢马英九建立了他们做不到的沟通管道。

坦言之,卸任总统马英九在政治上已无更高的图谋,更没有什么顾虑,那些汲汲于权位者的攻击又有何用?如果一个人带着「为后世子孙谋和平才是最大心愿」去从事,又何惧之有?在长远的历史观照下,马英九的身影更清晰了。

(作者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