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东亚「黑历史」需要反白(杨渡)
(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目前谈逆全球化的趋势,主要从经济角度着眼,即美国的全球化供应链将如何转变,从中国转到印度、越南、东南亚,或欧洲的供应链如何改变等。然而全球化的视角一直是由美国所主宰,未来一旦美国退出东亚的主宰角色,谁将取而代之,将不只是经济的,更是地缘政治与东亚权力重组的开始。
那么东亚的重心要如何发展呢?是中国崛起,取代美国成为东亚新主宰者?或者日本再崛起,成为美国扶持的亚洲傀儡?为了对抗中国,日本军国主义会再擡头吗?美国主宰下的台湾、韩国、日本会怎么因应,情势如何演变?
坦白说,眼前还大局未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正在摆脱美国宰制的东亚,一定会有一番新气象,而找回东亚的主体性与话语权,仍是眼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过去东亚史话语权,总是以欧美的学界为主。某些成见积非成是,难以改变。例如为了强调中国的封闭锁国,就一路追溯到明朝海禁政策。但实际的情况是,大陆东南沿海的民间海商,早已纵横东亚海域,他们有长久的经商传统,在主要海港城市都有据点,所以能在东亚各地采购、集货、装箱、发货、转运,建立绝不亚于地中海的东亚海洋文明。
东亚的华人海商系统,正是葡萄牙人东来时最好的引路人,闽南语叫做「牵猴子」。是华人海商带着葡人到广东、漳州、双屿、澳门,乃至于被明朝视为大海盗的海商王直,还曾引介3个葡萄牙人到日本,火枪才因此引进到日本,改变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兵器,从武士刀变为火枪。
然而为了强化英国打鸦片战争的合理性,明清两朝总是被抹黑为封建保守、固步自封的政权,却无视于华人海商对东亚历史发展的影响力。当然,郑芝龙、郑成功父子3代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想想郑氏父子3代人,主导了华人的东亚贸易达50年时光,那是多么长的时间。美国对东亚的主宰,自韩战以降,迄今也只是70年。但在300多年前,以郑氏父子有此影响,却不被历史所肯定,这是多么可惜的大课题。
事实上清朝也并不闭关,诸多贸易在从南到北的各大口岸通行。台湾茶叶、糖、樟脑早已行销全世界。清朝真正禁断的是鸦片,但鸦片战争一开打,清朝被打败,便失去话语权了。
坦白说,东亚历史被欧美国家「黑」了几百年。这种黑的方法也很简单,一如对付拉丁美洲的历史,他们总是声称:「哥伦布来了,美洲的历史才开始」。欧美对东亚也一样:白人来了,东亚文明才开始。一种简明的「白人负担」论。但实际的情况是明清时,东亚文明远比欧洲先进,明朝时的丝绸、瓷器都是远高于欧洲的先进产品,所以才值得欧洲大黑船远渡重洋,来进行远洋贸易,否则那抵得上远航的成本。
如果不是东亚文明的物质基础,大航海时代的贸易支撑得起来吗?可惜的是,进入蒸气机时代,东亚开始落后,欧洲中心史观之下,东亚文明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是等待拯救的文明。康拉德在他的小说《黑暗之心》写过这种欧洲人到「蛮荒」世界的迷失与沉沦。但他也没有能够点醒欧美对另一种文明的尊重。
东亚失落的话语权只有在欧美霸权没落,才会被重新提起。现在美国霸权正在从东亚退出,回到美国中心主义,而中国在经济崛起后,才慢慢显露出面对自己历史的自信。
然而,整个东亚的重建之路还很长。至少在大国仍处于争霸状态的此刻,东亚小国家只能战战兢兢,先观望再决定行止。但至少重建以东亚为主体的历史,找回文化自信,把那些被欧美霸权「黑」了2、300年的东亚史找回来,重新反白,却是一个必然的开始。
(作者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