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教育之路,到底为谁而开?(杨渡)

图为今年大学学测在师大附中考场情况。(本报资料照)

孩子今年考大学,以为学测结束可以轻松一下,不料问题才开始。

先说孩子的好友吧。因为家境不好,那孩子白天上高中,晚上在补习班打工,极是辛苦。学测结束后,他有些灰心地说,依照他的经济能力,实在无法去参加几所学校的二阶段面试或考试,因为光是一个科系的报名费用,平均一个要1000元,一个学生可以选择6个科系,就要6000元,而如果远的学校,像清交在新竹,成大在台南东华花莲,参加面试的车费住宿,一个地方至少3000~4000元,他实在负担不起。(想想,他打工的时薪才180元,要打工多久啊?)

我跟孩子说,我们帮他接送一下吧,看他的系所再决定怎么办。但这只是一个孩子,全台湾多少弱势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机会,是在多么不平等的处境下,被牺牲了。更不用说,顶尖大学多在台北中南部弱势的孩子,要有多少钱才能北上应试呢?

大学入学办法之复杂,我这一次也见识了。为了给没有经验的父母了解,此处容我介绍一下。简单说,现在称之为「大学多元入学」主要分三种(此略特殊选才、单独招生和原住民专班独招),第一种是繁星推荐入学,第二种是个人申请入学,第三种叫考试入学分发(就像以前7月初的大学联考,考完填志愿然后分发)。不论繁星或是个人申请,都要先参加1月的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以此分数,作为繁星推荐入学或个人申请入学的第一道门槛

繁星推荐入学规定严格,并由高中校方推荐报名,因此申请的不多。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参加第二种「个人申请入学」,然而,学测分数并非百分之百采计,各大学系所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首先各系所可自行决定采计什么科目(如英文数学国文等)加重计分。其次,学测分数与书面备审资料,第二阶段面试或笔试分数占多少比重(如30%、50%),各校各系不同,所以申请的同学要自己搞懂。

当然最难的是找落点。每个学生只能填6个志愿,如果填高了,可能被刷掉;但如果填低了,那是自己吃亏。你只能依自己的兴趣,选择中间较有可能的。但各校各系的办法不一样啊,那怎么办?只好像赌博一样碰运气。

然后,还有书面审查资料。每个校系规定不同,有的要自传,有的要问答,但资料写得好不好,会影响大学评审考量。于是,新的行业诞生了:帮考生写一份漂亮、丰富且完美的履历。一个大学教授告诉我,他本来以为某个学生履历漂亮,可以作为人才培育,不料学生后来跟他说:「老师,这都是可以找专业代写的,网路上随便一搜就有,一份书面审查资料4000~6000元不等,4份统包还有特价。」

1月下旬学测,一路折腾,历经找落点、报名、缴交书面审查资料、二阶段面试或是笔试,到5月初放榜,如果没上,只能努力准备7月初的指考,但所剩时间已经不多,名额也有限。想想,教改教改,就为了改成这么花钱折腾的历程吗?

更可怕的是,明年开始,将以「学习历程」为主要依据。也就是学生在高中学过什么专业,有参与过什么活动的资历等,会是最重要的考量。所以现在,已经有补习班在招生,他们打的旗号就是:从高一到高三,帮你规画3年学习历程,让你到时候有漂漂亮亮的履历去申请大学,无往不利。费用,从几万元到十几万不等。

现在,你有发现问题了吗?这样的教育,是靠钱堆起来的资历,学生的学习主体在哪里?而弱势的、穷人家的孩子,站在不公平起跑线上,根本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改革之路,是为谁而开?我不时怀疑那些举教改大旗专家学者,你们的孩子和台湾此时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成为教育实验老鼠?或是你的孩子早早就到国外留学?

这样的教育改革,难道不是为富人而开?这是不是加剧贫富不均的阶级欺迫?我不禁要问:教育之路,到底为谁而开?

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