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开台四百年,不忘颜思齐(杨渡)

云林县北港镇颜思齐纪念碑圆环意象灯组,诉说颜思齐开台400年历史。(张朝欣摄)

台湾史研究者喜欢将1624年视为台湾命运的转捩点。因为这一年,颜思齐率领一帮海商集团来台湾,在云林、嘉义一带开拓;随后荷兰被明朝海军包围,退出澎湖,转到大员(现在台南)。故宫曾办过的展览,即声称这一年是「台湾的诞生」,然而事实果真如此?

事实上,荷兰占据澎湖是1622年7月,本来他们想攻占的是澳门,被葡萄牙打败,才退到澎湖。其目的,不是要开垦澎湖,而是想利用澎湖靠近福建的地形,作为港口,和明朝贸易,当然,也想借机出去打劫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因为西班牙人借由马尼拉,和福建月港(现在的厦门)进行贸易,大赚其钱。

西班牙爽赚的原因是他们殖民中南美洲,在那里开采银矿,而明朝是白银当货币,所以中南美的银子运到马尼拉,而月港的福建商人则带着丝绸和瓷器等,来马尼拉交易,两边都获得大利益。明朝学者周起元称,月港是「天子之南库」,而西班牙则称这一条航线是「黄金航线」。

谈起大航海时代,过去学者总认为,是因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大发现,因而促成了全球化的开端。此一时期也被称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初建阶段。然而,若从经济角度看,原本为了找寻香料而航行到东方的欧洲国家,很快发现香料用量有限,不久即崩跌,因而真正能支撑起远洋贸易的庞大开销成本的,必须是有高经济、高获利价值的商品。于是丝绸、瓷器取代了香料,成为主要商品。明朝被称为「白银的坟墓」乃是因为出口的丝绸和瓷器,让全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荷兰来澎湖,当然是为了抢丝绸瓷器的生意,所以要求明朝给予独家贸易权。而1622年时,正是荷兰与西班牙打独立战争的时期,(附带一句,荷西的独立战争打了80年)所以抢生意也是在削弱西班牙的财政。然而明朝并不买帐。原因很简单,明朝官员说:「荷西战争是你家的事,与我家贸易何干?我们平行交易,互不相涉。」结果荷兰不甘愿,出兵攻打明朝沿海,俘虏了商船、沿海居民,抢了货物,还将人送去巴达维亚当奴隶卖。

明朝无法忍受,有意让荷兰退出澎湖,转到大员做贸易。于是就有1623年荷兰人到台湾做生意的遭遇。他们到台湾,才发现有另一个来自日本的福建海商李旦,他开船来收取去年订的4000担生丝。荷兰人眼红想买。但李旦告诉他,这是去年下的订单,今年相约来交货。所以你如果要,就今年下订,明年取货吧。

荷兰没办法,只好乖乖下订金。只是纪录中,他们叫「贷款」。而李旦和颜思齐是合伙人,他们都是居住在日本平户的福建海商。因此明朝高拱干的《台湾府志》记录颜思齐是在天启元年(1621年)来台湾,就是非常有可能的。李旦在日本经商颇为成功,取得了德川家康的御朱印状,可以用日本船商的身份合法进行海上贸易。只有明朝还不许日本船进入,所以他们都相约来台湾贸易。而且从1617年开始,已经进行了好几年。

所以1624年,荷兰到台湾的时候,颜思齐已经在台湾了。他有十几条中式帆船,于是荷兰就约他说,你愿不愿意,跟我们「去马尼拉工作」,也就是去抢劫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他派出了郑芝龙带队跟荷兰合作,开启了郑芝龙的大海盗生涯。而郑芝龙后来受招抚,成为跨国大海商,恰恰是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根基。甚至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时,他的说法也是:「我只是要来取回父亲的故土。」

从颜思齐到郑芝龙、郑成功父子,这是决定台湾命运的关键,而颜思齐到台湾,正是1621年,距离今年,正是四百年。

连横在《台湾通史》赞誉颜郑二人是「手拓台湾之壮士」,今年是颜郑开台四百0年,至今还不见有任何纪念的活动,实在是太对不起开台的先祖先烈了。然而嘉义、云林、台南,这三个影响最深远的县市,能否有所作为,为台湾先民这一段勇敢开创的历史作一个见证呢?

(作者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