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好野人!玉米浓汤:其实回得去,欲望少一点就行了
文/李安君
七年前,我在台东知本采访行程结束,要转到永安村找吴玉萍(外号「玉米」,老公廖中勋,外号「浓汤」),我和台东知本的朋友有段对话:
「永安?那鸟不生蛋的地方,妳去干嘛?」「去采访啊,听说有不错的民宿,风景很好。」「我住知本这么久,从没想去那个地方耶,听说非常无聊。」「你没去过怎么知道?」「大家都这么说。」
▲台东鹿野的永安村不只有风景,还有很深刻的人文历史,玉米浓汤回乡十三年,全都慢慢找出来并写成文字传承。(图/记者李安君摄)
很多人都说无聊的地方,我去了,那天是玉米的老公中勋(浓汤)开车来接我,采访主题是「特色民宿」。这村子人不多,不管怎么绕,看到的都是农田,不管怎么绕,纵谷美景就一直在眼前。七年来,每年都去拜访老朋友,平均一年两次,每次都有新发现。最新的体会是:如果住一天,真的会觉得这里无聊,住三天以上,应该想赖着不走。
我想,多数人都没听过永安村,但如果讲台东鹿野乡的「热气球嘉年华」活动,「喔!」应该都知道了;永安村就在鹿野乡境内,曾获选「台湾十大经典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口袋公园」,所谓口袋公园就是指隐藏各地方的小型绿地,住家的庭院当然最典型。当年村子里的人告诉我,导演戴立忍曾带女友桂纶镁来这儿度假,散散步,随便坐,到飞热气球和飞行伞的「高台」晃一晃。
▲这几年「热气球嘉年华」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左)。永安村很多人家都把家里打扮得很美,一户人家就是一个口袋公园。这里有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叫「永安国小」,校园中有一棵大树,全校学生仅88位,老师只要喊「蚂蚁上树」,小朋友统统跳到树上乖乖听讲,这里有一座木造阶梯式「教学平台」,可供上课、解说、游憩、睡午觉;旅人累了,坐下来喝口水,再脱下鞋子在旁边生态河里凉凉脚,再赏赏鸟与蝶类,说是学校,没人会信。说是风景区,反而比较像。
▲没有围墙的「永安国小」有大树、有生态溪,全部开放,游客都可以体验。(图/小龙提供)「武陵绿色隧道」很美,位于旧台九线武陵段,在省道截弯取直之后,车流量减少,道路两旁种满了已有50岁的樟树、木麻黄等,大树形成一段数公里长的绿色隧道,知名导演吴念真曾在路段拍摄冷气机广告。每个月第二周的周末会有2626市集活动,全村都来响应,卖茶、卖粿、卖蔬果和工艺品,是全台风景最美的市集。▲ 一二三跳,哎唷,小何按快门时机不对啦,没关系,有拍到美丽的武陵绿色隧道就可以啦。(图/小何提供)
绿色隧道一隅有辆卡娃伊的MINI奥斯汀行动咖啡车,前方好几张大桌子,小何和小玲几年前回到永安社区卖咖啡,来往人们与车辆总是被美景、咖啡香与可爱小车所吸引,连隔壁武陵村的布农族居民都闻香而来,不喝酒,改喝咖啡。骑铁马、驾重机,全都会停下来赏景休息。 ▲小何小玲的Mini咖啡车位于武陵绿色隧道一隅,铁马族、重机族、年轻人、情侣、全家大小,统统爱。(图/林志伟提供)
玉龙泉是永安村老朋友童年的戏水天堂,但荒废20年,后来在全村齐力做生态复育,把荒溪打造成玉龙泉步道,环境洁净指标的水芥菜极为茂盛,双色泽蟹、拉氏清溪蟹、拉都希氏赤蛙、黑蒙西氏小雨蛙等,不时在游客眼前晃来跳去,野溪旁本是一条泥泞的路,但铺上140个彩绘轮胎后,行人走在轮胎上脚不脏了,蛙、蟹也不会再被踩到,小朋友把这条路取名为「花轮步道」。有一年春天重游,群蝶飞舞,眼花撩乱。再过一年,附近多了一条「生日快乐生态廊道」。这条廊道正好有365石阶,村民发挥创意,在每个石阶上都用马赛克贴出日期,我找到我的生日阶,爬得气喘吁吁,却也开心。
永安村奇人异事很多,其中李世安最叫人好奇,可惜他不接受采访,无缘见面。他在高中时代表参加世界木工比赛获冠军,北欧人真是吓死了,台湾来的小子那么厉害。十年前,永安村建设茶叶产销班便委由他和设计师规画;李世安相中北欧建筑设计,并飞到芬兰,用当地的红松为木料,并以精密的技术裁切、编号,运到台湾一块块组装,主体结构不用任何一根铁钉,全采用木钉,部份梁柱使用钢制螺丝加强,还精准克服了台湾地震频仍的困难;以现在眼光看,这幢「芬兰屋」建筑依然炫,遑论当年有多轰动了。
▲「芬兰屋」的主体结构完全没有铁钉,全采木钉,当年很轰动,现在来看依然厉害。(图/记者李安君摄)村子里有另一位隐士叫陈兰萍,兰萍伯脾气很怪,不过是廖中勋带我去找他,他还愿意对我微笑,我看着他年轻时的照片说:「原来兰萍伯也曾是奶油小生!」终于逗得他大笑,愿意跟我说说话,「全省有500多尊蒋公和经国先生的塑像都是我做的,其中基隆八斗子渔港的经国先生纪念铜像最高大,约11.2公尺,方良女士在世时,总会在经国先生的忌日和生日时特别去上香、沈思,陪先生说说话,后来我做了尊小型的塑像给她,安慰她的思夫之情。」
▲成立「仙人掌乡土工作室」之后,廖中勋结合附近乡镇,分享观光资源。今年就在龙田村办了赏桐花的活动,真的好美。(图/廖中勋提供)民国76年,陈兰萍定居台东鹿野乡,87年建「东之美」民宿,他还辟了工作室,或雕塑或书法,早年最爱写诗,抒发心情。「黑夜偷跑,跋涉千重关山, 渡越浩瀚的海洋,漂泊到这海岛台湾,看不见家乡一色,听不到爹娘呼唤,脑海里啊愁思回荡,伸脖观望,现实非常,泪自心头淌。」这是民国38年于基隆火车站写下的句子。半世纪后,定居鹿野的陈兰萍心境变了,「一杯老酒一壶茶,怡然自得是庄家,都兰山似美人伴,枫叶飘舞花果香,鹿寮溪流淙淙响,东之美在山水乡。」
我还拜访过80多岁的宋伯伯,他是退伍老兵,协助东部开发工程后,便和另外280位同袍于1960年落脚永安村:「村子里没有杂货店,每次那些光棍儿光是买个面包就要步行1小时到隔壁鹿野村,来回就要2小时,我挺心疼,于是在偏远的永安村里开了间小杂货,至今50年啰。」
小小的房舍,老旧的柜子,还有用报纸包着糖果饼干的贩卖方式,「老宋的百货公司」里里外外都没变,唯一改变的是那200多位袍泽多数已「回家」了。 浙江籍的宋伯伯话不多,脸上布满风霜,非常慈祥,他是台湾近代发展的见证人。
写了这么多人、事、地、物,都是这对夫妻带我去认识的,知道这对叫「玉米浓汤」的夫妻返乡做些什么事了吗?其实很复杂,但用一句话说就是「社区营造」。他们念的是台北世新广播电视科,先到玉米的故乡台南待了几年,廖中勋一年回台东一次,看到家乡没落,环境恶劣,青年不回家,心里很难过,感觉对不起故乡,30岁那一年硬是带着妻小回家。
说「硬」是有原因,「乡下人心思简单,父母觉得供我在台北念了一堆书,就是要我做点事,不懂我干嘛回来,但我就是想家爱家才要回家啊,而且我希望孩子不要离大自然太远,心思才会纯净,在大自然中长大的孩子开朗活泼,抗压性总是比较好。」
▲中勋说,要让村民动起来最大的关键是要鼓励「全家一起来」,这两位小朋友就是环保小尖兵,有使命在身喔:捡垃圾,村子才会干净。(图/廖中勋提供)玉米与浓汤,都才满30岁,存款几乎是零,就这样带着一卡皮箱、两个女儿回台东。
「当时就这样回家?没想过要做什么?不怕吗?」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做!回到家就知道要做什么了!」中勋说,两人念的是传播,有基本的谋生能力,「了解自己很重要,我知道我们没问题。」
不少人形容他们傻傻回家,其实并不对,玉米浓汤到处上课,各地社区营造的课,林务局的课,讲生态维护,讲农村再造,各种演讲,各类话题,他们统统参与、乖乖坐在台下做笔记,没上课的日子就到处带团赚钱,玉米怀老三到第六个月时,还到绿岛带团,预产期前两天仍在上课,在我看来,他们一直是在「准备好」的状态…
▲玉米浓汤(右二、三)30岁左右回家乡至今13年,那时年轻人不多,现在则是愈来愈多人投 入、回乡,不孤单了。(图/廖中勋提供)十九世纪奥地利诗人Peter Altenberg 的经典名言: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如果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往咖啡馆的路上。
廖中勋对自己的描写则是: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教室,如果不在教室,就是在往上课、带团的路上。
从青年到壮年,回乡13年来,他们做的事很杂、很多,「我从来没有固定薪水,赚多一点,就奢侈一些,赚少,那正常,从未想当好野人。最谢谢的是村民总是齐心让社区更好,游客变多,每个月还有全村打扫日,还发行社区报、成立鹿寮解说服务队、社区巡守队、小小环保尖兵,还编印两本村史、发展福鹿茶产业、办理百场社区活动、社区巡守队、推动社区绿美化等。
七年前到永安村,村民不多,青年更少,现在,好多中壮年的黝黑面孔…,简单生活就是幸福!
年轻人待业率高 阿基师:快变乞丐还挑食
当8年法国佣兵 谢秉希存千万巴黎置产成包租公
舍百万年薪! 半导体新贵返乡改行当「知识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