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项目被疯抢,超6成交易投向新质生产力,青岛创投为什么火了?

长期以来,青岛的传统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焦虑所在,但是现在这一压力正在转变为发展潜力。雄厚的工业基础,让青岛拥有强大的产业资本、广阔的产业需求和宝贵的工业能力。这是青岛产业积累的独特之处,也是走出“青岛模式”的重要支撑。

2019年,青岛有39家上市公司,但是到2024年3月底,这一数字已经变为了86家。在增长和变化的背后,是发达的传统工业直接促进了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业机会,这为汇聚到青岛的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遇。

前段时间,有一家由青岛产业巨头孵化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就火了,年初获得B轮投资,上汽集团、尚颀资本、鼎晖投资等10余家机构纷纷下注。“疯抢”的背后正展现了“青岛的创投逻辑”。

20多家机构下注,青岛的明星公司又火了

今年2月,青岛半导体产业链的明星公司思锐智能,获得了B轮投资。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上汽集团战略直投、尚颀资本和鼎晖投资联合领投;招商局创投、上海金浦、新鼎资本、创新工场、华控基金等知名投资者跟投。这是自2019年后,思锐智能完成的第4轮融资。

这家公司背后聚集的投资方已经超20多家。既有产业资本上汽投资、澳柯玛投资、中车资本、同歌创投;也有鼎晖投资、招商局创投、创新工场、海松资本、新鼎资本等市场化机构。当然在这些机构的背后,也少不了青岛国资LP的身影。

在我走访青岛的时候,不止一位投资人向我提起过这家公司。青岛市金融办副主任许德林就告诉我,“这是青岛集成电路产业的代表企业”。

能够成为“代表”,自然有过人之处。2018年思锐智能成立,当时总部位于青岛的轨道交通巨头中车四方,从芬兰收购了ALD技术先驱倍耐克(Beneq),这就是思锐智能的前身。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中车四方是我国唯一的轨道车辆专业化研究所,也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其生产的制动、钩缓等产品,批量装用在复兴号、和谐号高铁上。

2015年后,中车四方开始向高端装备制造的上游延伸,随后看中了倍耐克这家企业。倍耐克的核心技术是ALD原子层沉积技术——一种原子级生长的薄膜制备技术,最初是70年代由芬兰科学家提出,主要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工业涂层、半导体等领域。当时倍耐克以此技术生产的科学设备行销全球,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都是这家企业的客户。

不过倍耐克的大部分业务都在科研市场,虽然业务范围广但是总量较小。而且芬兰工业产业相对较弱,应用场景少,再加上企业也有扩张市场的需求,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2018年完成了收购。

中车四方设立的思锐智能,就是整合倍耐克技术资源的主体公司。思锐智能随后开展了ALD技术联合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并且推动业务从科研设备向半导体领域转型。在此基础上,2021年团队研发出了第一代12寸半导体设备Transform300,一款可兼容热法ALD和等离子体增强技术的ALD工艺集群设备。

这还没完,思锐智能不仅完成了ALD设备的国产化,而且很快又开始研发新产品“离子注入设备”。

半导体前道工艺主要包括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4个环节。其中离子注入环节,需要专业设备“离子注入机”。虽然它在晶圆制造设备的市场规模中只占3%-5%左右(市场规模在25亿美元左右),但却是国产替代的关键领域之一,美国应用材料、Axcelis两家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89%的市场份额(2021年数据)。

在2022年,思锐智能推出高能离子注入设备,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够生产离子注入设备的公司。

目前,思锐智能立足薄膜沉积、离子注入两个环节,依靠“双主业”,服务累计超过500家全球客户。论技术、产品和市场,都走在行业前列,被众多机构青睐也就情理之中了。

产业雄心:打造北方集成电路中心

正如许德林所言,思锐智能是青岛的集成电路代表企业,自然也代表了青岛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产业雄心。

早在本世纪初,青岛就在布局半导体领域。

2000年,海尔入局集成电路,成功研发出数字电视MPEG-II解码芯片“爱国者I号”。2005年海信注资5亿元成立了青岛海信信芯科技,研制出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HiView”VPE1X。两家巨头利用在家电赛道的优势地位,都在向上游半导体产业链延伸布局。

但直到2017年,“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才被青岛真正摆在产业发展的台面上。当时,致公党青岛市委提交了一份《关于把我市打造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北方中心案》,提出要依托青岛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补全集成电路产业短板。

第二年,在青岛国资的推动下,中国芯片之父张汝京在青岛创办了芯恩半导体。随后,大唐半导体、富士康半导体封测项目、惠科半导体等多家半导体龙头布局青岛。本土巨头也没闲着,电子制造“大佬”歌尔股份,在青岛创办了歌尔微电子,目前估值已经达280亿元,是山东第一独角兽。海信集团整合此前在芯片领域的布局,创立了信芯微,正在冲击科创板IPO。

而在资本端,青岛城投集团联手韦尔股份、耐威科技设立了山东第一支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青岛海丝民和半导体基金企业(有限合伙)”。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北京海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的青岛市初芯产业基金。一家青岛本土投资机构,在交流中就向我透露,他们投资的标的中,以半导体制造最多,“大概占我们这些年投资量和金额的一半左右”。

所以思锐智能在青岛并非一枝独秀,而是产业土壤中的百花之一。

而这片土壤能够培育起来,自然离不开青岛对半导体的重视。青岛市委书记亲自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在5月底,相关领导到上海、扬州、深圳等地去调研,专程拜访了盛美半导体、凯世通、晶通科技等半导体公司。而且说来也巧,凯世通与思锐智能一样,也是生产离子注入设备的公司。

压力与潜力:什么是青岛的战略优势

青岛对集成电路产业如此重视,既反映了它的压力,又展现了它的潜力。

压力在于,对于传统制造业大市而言,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自互联网时代以来挥之不去的迫切愿望。

不久前,“秦朔朋友圈”发表了一篇文章《山东,为什么没有诞生中国前十大城市?》。在文中,作者写到,进入21世纪初青岛大有崛起之势,2001年超过宁波,2002年甩开武汉,2005年超越成都,2008年跑赢无锡,攀升至全国第九。但后来却没有一鼓作气、更进一步,反而经济地位下滑。其城市平均薪酬低于同一层级的宁波、无锡等市。

最后得出结论:产业结构的分野,导致了青岛发展滞后。如果不进行深刻、全面的产业转型升级,青岛代表的山东城市,在城市位次的大排名中或许还将后移。正如青岛的相关领导所言,“这与青岛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

但是压力与潜力往往是一体两面的,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结构反倒是青岛的战略优势。

青岛拥有雄厚的工业生态。一方面,它包括雄厚的产业资本,能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资本动力。

另一方面,青岛还拥有广阔的产业需求,为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在一个需求和供给倒挂的市场中,任何供给端无差别的发力都是愚蠢的。只有占据场景(需求)的一方,才是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一位国有资本的产业投资人就向我评论道。而拥有39个工业类别的青岛正是如此,它为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场景和机会。

更重要的是,青岛拥有宝贵的工业能力。这不仅是指诸如厂房、生产线等物质资产,更包括制造业产业中需要长期积累和实践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蕴含在单个企业中,而且向上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中,向下存在于员工、管理者的能力里。

潜力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城市历史积累的独特之处。当我向青岛的相关领导、投资人和企业家,抛出关于“如何看待合肥模式”的问题时,他们回答总是相似:

“合肥模式是基于合肥的产业基础和城市特点,而青岛要获得更大发展,必须依托自身的特点,来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道路。”

以上的优势与潜力,无疑是青岛走出“青岛模式”的重要支撑。

我们再回过头分析思锐智能这个案例。

思锐智能的成立,不是像许多北京的项目一样诞生自清北高校,也不是突然从外域引进的。而是在中车四方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支持下成立,公司的管理团队均来自中车四方,团队继承了母公司的工业能力。而收购倍耐克的原因,也是基于企业对于产业机会的判断和理解,中车四方恰恰扮演着供给与场景之间的连接者。

所以,可以说思锐智能的产生与发展,正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孕育出来的。它依靠青岛所拥有的“产业资本支持”“产业场景判断”“工业能力支撑”而发展,这也代表了不少青岛项目的成长轨迹。

“新”与“旧”:不是割裂的峡谷,而是流淌的河流

这一点也体现在青岛的其他新兴领域。

就以人工智能为例。先放一个数据:2023年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营收已经达672.6亿,同比增长28.9%,是北方仅次于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心。青岛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就是走的“To 制造业”的路子。

典型案例是去年9月,青岛卡奥斯推出了工业大模型COSMO-GPT,这是我国第一个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大模型。

卡奥斯是2017年海尔集团孵化成立,主要是为生态企业提供供应链、设备管理、智能化改造等服务,旨在推进海尔工业互联网战略,赋能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在过去的几年中,卡奥斯成长为中国“最懂”工业的数字经济企业,与西门子、通用电气,并列为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

正因为卡奥斯的海尔基因,和立足青岛的工业积累,才为工业大模型奠定了基础。

据官方披露的信息,COSMO-GPT拥有562个工业数据集、300多万条高质量工业数据。首先应用在洗涤工厂注塑领域,借助COSMO-GPT能够让工厂设备能耗降低5%-10%,节拍提升4%-9%,单台设备节能达1.2万/年。这就是一个“旧与新”紧密连接的案例。

我们还可以以落地到青岛的极视角公司为例。2021年,澳门创业青年陈振杰将公司极视角,从深圳迁到了青岛。极视角是全国最大算法商场,致力于AI视觉算法在不同行业场景的开发与应用。

当时搬到青岛,陈振杰向媒体说,“AI的落地应用离不开场景,青岛市的面积是深圳市面积的5倍多,且青岛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这就为AI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极视角落地青岛后,与多个青岛主体合作。青岛本土独角兽能链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能链集团是能源物联网企业,与之合作的油站数万座,服务上亿车主和上万家企业客户。

但近两年燃油车市场正开始萎缩,民营加油站正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于是,极视角就和能链集团共同开发了“AI赋能智慧油站闭环管理”“智慧油站系列算法”等系统,不仅能够解决传统加油站运营模式效率低下,经营效益提升难的问题,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弥补了人工巡检效率低下的难题。

我想如果没有青岛工业生态,不论是本土的卡奥斯、能链集团,还是引进的极视角,都难以完成AI的场景落地。这与在半导体产业的逻辑一致。如果没有家电、轨道交通、橡胶等传统制造产业的发展,青岛的集成电路企业也会受挫。

所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潜力。它不仅塑造了正在进行中的“高端制造业”,还进一步决定了一座城市未来能够生产什么。所谓新与旧,两者之间不是一个断裂的峡谷,而更像是一条流淌的河流。

65%投向新质生产力,“投资机构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青岛传统工业发达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了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创业机会。“投资机构实际上就是冲着这个来的。”许德林说。

自2019年后,投资机构来青岛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一批头部的机构,赛富、同创伟业、梅花创投、达晨等,都在青岛设了办公室。另一方面,我们也培养了一批本土机构,比如青松资本,劲邦资本、里程碑创投,还有海尔系的机构。”许德林分享道。

许德林的感受是有数据支撑的,2019年-2024年3月,青岛市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增速远超全国,管理基金只数及管理规模持续保持超5个点增长速度。其中,青岛市净增管理人数量139家,净增管理基金数量2121只,净增管理基金规模1325亿元。“人”和“钱”都变多了。

加速聚集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原因就是上述的投资机会。青岛的投资案例,最近两年明显变多了,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3年度青岛共发生76起股权融资案例。与前几年相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从投资领域看,2023年电子信息、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三大领域的投资金额占比65%,这意味着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都流向了新质生产力。而且从结果上看,也取得不小成绩。2019年的时候,青岛仅有39家上市公司,但是到2024年3月底,这一数字已经变为了86家,5年翻了一倍有余。

另一点无疑是政策,上海金浦投资总裁高立新的观察具有代表性:“六年以来,青岛每一年创投风投大会,都能在政府层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和帮助创投风投行业。我看到政策一年比一年力度大、条件好,这是我的体会和感受。”青岛市委金融办风险防控二处处长李秀光也回应说“青岛的政策是在持续迭代升级的,从‘青岛创投风投十条1.0’”开始,已经到 ‘3.0版本’,每一次迭代,都意味着青岛资本流动的阻力在减小、动能在增强。”

比如2021年发布的“青岛创投风投十条”2.0版政策已经在2023年全部兑现落地。有16个落户奖项目、市级补助2467.303万元;10个投资奖项目、市级补助896.44万元;12次路演活动、市级补助92.19万元。

而“3.0”版本,在保持原政策部分奖励标准和条款延续的基础上,增加资本招商奖励,增设S基金交易奖补,增设机构规模奖等。这些措施都是聚焦当下一级市场的难点与堵点。

未来,青岛能否真正走出一条“青岛模式”的新路?这无疑值得市场期待。

参考资料:

1. 芯片揭秘,打造“ALD+IMP”双主业战略布局!思锐智能如何做到“两头出击”?

2. 秦朔朋友圈,山东,为什么没有诞生中国前十大城市?

3. 更懂工业的大模型!卡奥斯自主研发COSMO-GPT,重塑工业制造

4. 全球半导体观察,青岛要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北方中心

5. 中银证券,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专题十一:离子注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