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王立群教授:32岁考上研究生,心脏搭了6个支架

相信大家如果看过《百家讲坛》这个节目,那么对于王立群这个名字肯定就不陌生。

王立群教授任职于河南大学,在《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中,他一直主讲《史记》,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对这个枯燥乏味的历史节目耳目一新,在文化传播上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京人物周刊》曾经在评选“中国魅力50人”时,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王立群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

但是在对于历史上很多事件的观点却和大众截然不同,甚至在很多案例方面的分析引起了群众的反对与愤怒,打碎了许多人对于历史传统的幻想。

也正是因为王立群教授这些别具一格的思考方式,让《百家讲坛》这个节目风靡一时,播放量大大提升,他本人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的粉丝。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个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丰功伟绩的教授,其实没有上过本科大学,而是在32岁时由高中学历直接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并成功入学的。

而《史记》这本书不仅仅是王立群教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研究资料之一,更是他学业的起点。

改变命运的伊始

1945年,王立群出生在当时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当时的国情大家应该都清楚,日本刚刚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内情况并不乐观。

他的牙牙学语时期一直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当中,过的十分的艰苦,家里的生活条件更是惨不忍睹。

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到处奔波讨生活,基本上家里的家务琐事都需要年幼的他去完成。就这样年复一年,终于在他13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工人,并且获得了读书的资格。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受教育的人并不多,可以得到受教育机会也很难,那时候的王立群教授认为能够填饱肚子和有读书认字的机会已经很难得了,这时候的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一名资深的教授,桃李遍布天下。

1965年中学结束,王立群教授报考了著名学府——清华大学,成绩一向优越的他认为自己可以继续深造,可惜特殊的时代背景搁置了他的求学之路,他只好继续留在家乡韬光养晦。

没能继续上学的日子里,王立群教授在家乡的一所小学里做起了代课老师。小学的课程并不复杂,他虽然一个人带好几门科目,却也有时间去开拓自己的新爱好。在空闲的时候他开始读《史记》,代课时期的日子枯燥无味全靠着这本书打发着无聊的时间。

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立群教授才发现《史记》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记载着历史的书籍,里面的人物故事刻画的传真写实,确实对得起“史家之绝句,无韵之离骚。”这句称赞。

就这样过了十多年,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当时全国上下的学子都欣喜若狂,包括当时还在做代课老师的王立群教授在内。

历经十余年岁月的淘漉,王立群教授时年三十二岁。在那个年代,此般年岁选择上大学实属平常,然而王立群教授毅然决然地放弃就读大学,径直考取研究生学位。

虽然这些年他并没有荒废自己所学的知识,但随着国情的变化,这些知识也在不断的变更,由于是在外语外面,长时间没有机会练习,已经变得薄弱。除此之外政治考试也是个难题,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教材,连自学都做不到。

王立群教授并不紧张,这些的考试情况是很多人都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他一个人有压力,这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他在临考前的三天熟读背诵了市委宣传部门统一下发的手册,就去参加考试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立群教授不仅考上了,还取得了考前的排名。自此,他的研究生生涯正式开启。

以《史记》崭露头角

王立群教授在河南大学经过系统性的授课后,毕业生决定留在本校工作,主要负责中国古代文学的授课和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其中《史记》这本书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研究时间最长,提到次数最多的书籍之一。

随着教学资历的增长,2004年他正式被聘用为河南大学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生导师。也就是在2006年,他第一次登上节目《百家讲坛》,幽默风趣的为大家讲述《史记》里的故事,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王立群教授的成功并不是偶然,2005年底中央电视台在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的时候,他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以及对于历史的热爱与熟悉程度,让他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王立群教授做的准备岂止只有这区区十年,可以说《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的成功绝对离不开他。

除此之外,他还登上了很多咱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节目,例如《中华百家姓》,《中国诗词大会》等。他用自己这些年用到的知识,通过媒体传播的路径,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不同身份下的坚守

王立群教授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方面他做的同样出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人在描写教师爱岗敬业的时候都喜欢引用这句诗词来表达他们的坚守与复出。

2008年的时候,王立群教授因为工作的积压,身体的情况越来越差。他当时已经六十多岁,免疫力在不断的下降,而大量的工作终于压倒了他。

他病倒后一直住在北京的医院里,期间陆陆续续做了多次心脏手术,先后安装了六个心脏支架。根据王立群教授学生的转述,当时做完手术后不久,他就开始挂念起学生的学业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

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亮的那盏明灯啊。

结语

如今的他仍然会在互联网上分享一些关于历史的小常识,就算在退休后也仍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继续为历史的研究做贡献。

王立群教授曾说,“教书育人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是我的幸福和幸运。”而那些看过他节目以此得到不少知识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他素未谋面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