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报复立陶宛 学者:暴露欧洲弱点 但反帮了欧盟一把
德国波罗的海商会针对设立台湾代表处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向立陶宛政府提出警告,即德国企业要从大陆进口或出口立陶宛商品,恐怕会面临很大困难。图为德国企业马牌。(图/路透社)
随着拥有280万人口的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于2021年同意台北在维尔纽斯开设台湾代表处,并引发中国大陆迅速而严厉的外交报复,智库「欧洲卡内基」分析师戴普西(JUDY DEMPSEY) 18日撰文分析,认为北京不遗余力的惩罚立陶宛,甚至波及欧盟多个成员国,虽然暴露欧洲过于依赖大陆经济的弱点;但从长远来看,北京的作法最终反而会让欧盟变得更团结、强大而更有韧性。
文中指出,中国大陆无法容忍任何一个国家挑战北京「一中原则」的合法性或地位。依据该原则,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当立陶宛宣布代表处的名字是台湾,而不是惯用的台北时,北京便向维尔纽斯施压。
在过去几年内,立陶宛吸引欧盟成员与美国的投资;对于立陶宛向北京人权与贸易政策开火,华府更是强烈支持,而让问题治丝益棼。
2021年12月,维尔纽斯一度自大陆海关系统中遭到移除。时间往前推,北京停驶来往于中国与立陶宛的运输列车。甚至,大陆还关闭立陶宛企业的信贷额度,并阻止立陶宛商品叩关大陆市场。
即使如此,维尔纽斯也不改其志;甚至当中国大陆将立陶宛降级为代办,要求立陶碗大使返国,维尔纽斯也没有改变做法的意思。北京随后施加一种不同,但更严峻的施压,即警告欧洲与其他跨国企业停止对立陶宛的投资,并停止采购立陶宛生产商品。
北京威胁要对任何与立陶宛有往来的企业,报复其在大陆的业务;这项政策久经考验,足以让欧盟成员相互竞争。
在一开始时,德国波罗的海商会针对设立台湾代表处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向立陶宛政府提出警告,即德国企业要从大陆进口或出口立陶宛商品,恐怕会面临很大困难。
但德国工业联盟(BDI)则对大陆的经济与人权政策,采取批判立场;与柏林前任与现任政府相比,BDI明显形成对比,BDI批判北京行动相当贸易抵制。
立陶宛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帕维里奥尼斯(Žygimantas Pavilionis)表示,北京行为关乎贸易武器化,这也是关于欧洲价值炼的武器化。换言之,这不只是维尔纽斯与北京双边问题,而是欧洲与北京之间的问题,故需要一个欧洲解决方案。
欧盟目前正推动《反胁迫工具》;《反胁迫工具》由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12月8日递交,目的是因应愈来愈严重的经济胁迫,以保护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利益与选择权。
委员会甚至警告,「作为最后手段,当经济胁迫持续存在时,欧盟可能会考虑对相关国家采取反制措施,以回击这种经济胁迫行动」。
图为我国总统蔡英文日前接见立陶宛访问团。(图/路透社)
事实上,欧盟委员会一直有《反胁迫工具》的讨论,不过搁置已久;直到川普时期,推力才愈来愈大。川普不只对大陆的贸易、经济与政策采取强硬立场。事实上,他也不断警告如果柏林不停止北溪2号天然气管线项目,将要对德国、甚至欧洲其他国家实施制裁。
换言之,《反胁迫工具》针对的不只是北京,甚至是包括华府、莫斯科等任何对欧洲的经济胁迫,都是《反胁迫工具》的针对对象。更进一步地说,如果《反胁迫工具》用在美国身上;特别是当美国持续扬言要对继续北溪2号管线的德国或欧洲企业制裁,跨大西洋两岸将面临沉重压力。
无论如何,北京制裁立陶宛的行动暴露欧盟贸易与安全政策的脆弱性。这凸显欧盟贸易过于依赖北京经济,更别提北京主导的全球供应链。
北京威胁要对产业链中使用立陶宛商品的欧盟成员国实施制裁,这等于向欧洲国家展现自我实力。面对此一威胁,最好的做法就是减少对大陆依赖,投资欧盟未来技术,进而使欧洲更有弹性。
当然,这意味着欧盟将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变,而这说来容易做来难。帕维里奥尼斯与其他立陶宛官员寄希望于轮值欧盟理事会主席的法国;他们期盼法国总统马克宏能召开欧盟27+1峰会,并提出一个欧洲对中国大陆的统一立场。
换言之,中国大陆希望借由对立陶宛的严厉制裁,可以警惕欧洲其他国家跟进并挑战一中原则;但这反倒让欧洲寻求使供应链多元化,最终更可能让欧盟推动印太战略,进而使法国在该区域的战略、军事与经济存在大幅增加。
这些当然不是北京乐见的,更是大陆在霸凌立陶宛时想像不到的后果,大陆外交行动反带来负面效果。但是,千万别期待北京会在短期内放弃瞄准经济供应链作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