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推廣老屋新生 學者:新舊融合開啟城市新風貌
台北市老屋多,北市府设置老屋新生大奖,推广整建维护活化旧建物。学者指出,老屋是城市根基且具有市民共同过去,盼透过新旧融合,开启城市另种风貌。
台北市都市发展局统计,全市超过30年老旧建物占比约7成。都发局透过老屋新生大奖,鼓励民间建物投入改造空间与整理环境,获奖的多项作品都显示能够成功透过整建维护活化老屋氛围。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兼任副教授庄熙平拥有跨领域创新及老屋空间经营文化导览等专业,且为2023年老屋新生大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庄熙平说,老屋新生大奖主轴每年变化,从一开始城市视野到建构台北厝论述价值,转化为讨论文化风格市场及多元生活样貌场域,但都以持续提升建筑价值和观点为方向。
他说,奖项精神是在不断探索、更新对城市空间以及生活价值的想像,像在讨论去年获奖作品时,更深刻感受到主轴聚焦于对「想像」的探索,最终包含技术创新、可持续性、生活想像、社会共好等4大面向。
庄熙平指出,去年获奖10项作品都让评审团爱不释手,每项作品兼具勇敢突破及稳健成熟,主要聚焦3个关键角色及特色,包含设计者、经营者、使用者,如榕锦时光生活园区、小红厝月经博物馆等。
他也提到,去年老屋新生大奖另设4个特别奖,目的是要持续表扬老屋新生永续的不变价值,获奖作品除在经营贡献具指标性,另有示范都市更新公共性等创新指标,透过奖项表扬具突破贡献且成熟的作品,象征台北市是具有高度包容性国际都会城市。
庄熙平说,老屋乘载着市民的共同过去,是城市的真正根基,新生则是永续责任,要不断在根基上探索未来愿景,城市始终取决于所有人对建物的愿景及想像。
他认为,老屋新生大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协助推动、塑造愿景,透过彰显具有想像价值及贡献等改造完成的旧建物,期盼用跳脱框架的创新思维及批判省思,形塑更具创新可行性的建物,替市容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