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7艘潜舰一次造完是「揠苗助长」 潜舰工业「不是撑死就是饿死」(揭仲)
蔡英文总统上任之初,力推潜舰国造,3月9日带着准总统赖清德走进台船干坞,自是传承意涵。图为国造潜舰海鲲号完成浮船作业。(台船公司提供)
准总统赖清德3月9日与蔡英文总统共同前往台船公司,出席海巡署嘉义级巡防舰第3艘「云林舰」交船及「台北舰」命名典礼后,也秘密视导正在进行测试的国造潜舰原型舰「海鲲号」。报载,赖清德准总统在听取简报后,除表达会全力支持潜舰国造外,还表示后续7艘不必分批建造,应该一次完成。
赖清德准总统的主张,乍看之下可在最短时间内让潜舰一次到位;但从国家资源运用与造船产业培植的角度,这种作法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揠苗助长」之虞!
分批建造才能让潜舰工业永续经营
目前,潜舰国造召集人、国安会咨询委员黄曙光所规划的方案,是将后续7艘量产型国造潜舰,以「3+2+2」艘,或「2+3+2」艘等模式,分批建造;此一规划,不但务实,也有利于国内潜舰制造产业的长远发展。
若依照「3+2+2」的规划,台船公司只要投资建造最多3条潜舰生产线,并训练2到3组合格的潜舰建造人员;且在第一批的3艘完成后,其中1条生产线就可转成维修线,作为已服役之「海鲲号」与首批3艘量产型潜舰后续的维修与大修之用;等用10到12年完成全部7艘量产型潜舰后,这些生产线和人员除担任已服役潜舰的维修工作,还可开始进行「海鲲号」和第一批3艘量产型潜舰的性能提升工程;在经过6到8年,完成所有量产型潜舰的性能提升工程完成后,正好可以开始建造新一代的潜舰,展开另一阶段的生产循环。
换言之,透过每次不超过3艘的分批建造模式,台船所建立的生产线与人员,在未来20年内都会有稳定、按部就班的业务可以承接,不仅使花费巨资所建立的生产线与人员的效益可充分发挥、不会闲置,整个潜舰生产工业也能永续发展;这也是美国与日本等潜舰制造大国,扶植潜舰建造工业的惯用方式。
7艘一次建完 让造船业不是撑死就是饿死
若依照赖清德准总统的主张,则台船不仅要一次建立7条潜舰生产线,还需要在短时间内,想办法筹获这7条生产线所需的专业潜舰建造人员;就算台船能做得到,则因为生产线从3条倍增为7条,采购土地与设备的固定成本,和人员的训练与薪资成本,必定随之倍增,使整个潜舰量产计划的预算需求水涨船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台船花费巨资、完成7条生产线与所需的大量专业人力后,等3年后全部7艘潜舰完工,则除其中2条生产线可转成维修线低度利用外,其余5条生产线,加上大批专业人力,就会进入闲置状态。可能要在闲置10年后,才会有潜舰性能提升的业务可承接;但是等3年性能提升完成后,这些生产线又会继续闲置7到8年,才有建造新一代潜舰的业务可承接。
在产线闲置的过程中,若能出售潜舰给其他国家,当然可一定程度地解决问题。但国造潜舰的核心项目,即潜舰的战斗系统,是来自美国;使国造潜舰能否外销,其实取决于美国的态度。但从美国以往的行为模式来看,同意我方外销使用美制战斗系统之国造潜舰的可能性极低。
因此,若依照赖清德准总统的想法,则国家花费巨额的固定成本与人事成本,所建立的7条生产线和大量专业人力,在接下来25年当中,恐怕有近三分之二,会出现长达15年的闲置,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届时人员可能快速流失,使产业能量无法维持!
更严重的是,台船公司很可能在等到新的潜舰业务前,就会被闲置的生产线与人员的维持成本拖跨,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有破产之虞。这正是重踏某造船公司负责人6年前批评政府国防造船政策缺乏长期计划时所说,「让造船业不是撑死就是饿死」之覆辙。
7艘一次建完 实务上亦难以达成
就算不考虑成本效益与产能闲置,台船公司要凑齐7条生产线,也会旷日废时。因为台船公司现有的土地与厂房,最多只能容纳3条潜舰生产线;如果要一次准备7条生产线,就代表台船需要在海边合适的地点,另外取得大笔土地来建设新厂房与设备机具,这恐怕不是3到5年之内可以解决的。
另外,由于国造潜舰最核心的战斗系统,包括各式声纳、潜望镜、鱼雷等,是向美国采购,其中部分是直接采用现役美国核子动力潜舰的装备。这代表我国同一时间能造多少艘,取决于美国国防工业的产能,与美国政府的态度。在美国国防工业的产量将优先提供美军,其次是北约和五大主要盟国的情况下,不太可能满足我方同步建造7艘潜舰的需求,除非我方又斥巨资,让美国国防产业打造新的生产线。
综合以上因素,赖清德准总统一次建造7艘潜舰的主张,虽然立意良善,但最后可能会「揠苗助长」、爱之适足以害之!
(作者为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