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病例关键黄金期 美国经验能打赢疫情战吗?

●Dr. Eric Chou/前台大急诊医师、现于美国担任急诊医师与研究主任

台湾这次在COVID的防疫应变上有目共睹,这次的社区感染需要大家一起来防疫,除了尽快接受疫苗之外,在这边分享一下之前美国急诊的对于COVID的应变。希望能够对大家有点帮助,这场仗不好打所以需要早一点布署起来。

急诊隔离

在去年美国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几乎只要疑似COVID的病人(Patient under investigation, PUI)都会先进急诊隔离负压病房。不过后来大爆发之后,急诊完全没有可以隔离的空间,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是PUI,无法完全用发烧咳嗽来隔离。

相较于病房或ICU,急诊是一个医院的Gatekeeper(守门人),却也是最有可能的防疫漏洞,所有医院一定要正视这一点,如果急诊沦陷等于整个医院沦陷。

▲急诊。(示意图记者李毓康摄)

COVID与过去流感不同的地方是传染力极强,虽然不需要负压隔离,不过还是要飞沫及接触性隔离,就以台湾目前大多数急诊的配置,大部分病患都是集中在急诊区域或走道以围帘相隔,这样的方式并无法有效抑制传染。

目前大家对于COVID流行的应对方法都是在医院外加设方舱隔离室,不过问题在于COVID有不少比例是非典型症状甚至是无症状病人,而且当大流行的时候很难在医院外面进行给氧或是急救。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车祸送进来的病人需要急救,在不确定有COVID感染的情况下对急诊人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医护人员。(图/路透社

就以我们医院为例,所有CPR或是插管的急救都是在负压隔离房内进行,更不用说随便一个气喘发作需要气管扩张治疗时就需要负压房了,目前台湾急诊室的负压隔离房都有限,在大爆发时是一定不够的。

此外,COVID病人严重时缺氧的情况很常见,随便住院一下整个医院就爆了,更不用说很多COVID相关的心血管重症, 真的到这种四面楚歌的时候根本连隔离都做不到。

还有一点就是过多的急诊的采检会造成急诊壅塞,因为除了那些本身是轻症来筛检的病患,几乎所有需要住院与侵入性术式(胃镜、洗肾)的病人都要采检,在等待筛检时便是让自己暴露在感染风险之下,呼吁民众如果症状轻微不要去挤急诊采检,政府也需要开设专门的采检站。

▲筛检站。(图/记者李毓康摄)

儿科病人

COVID对于儿童的影响较小,很多都是轻微症状或甚至是无症状,也因此会增加防疫的困难。儿科急诊很少有隔离房,偏偏小儿病人是最难控制,通常COVID病人一人感染全家感染,这也会是另一个可能的漏洞。

长照机构

就以美国急诊的经验护理之家(Nursing Home)、复健中心(Rehab)或是洗肾中心送来的病人几乎都必须当作是疑似COVID病人。这样的病人通常都是行动不便、失智或是有许多慢性病老人家

很多护理之家都是一整家全都感染COVID,一旦发生就会把病人全部送往医院,这是非常可怕的医疗负担。另外一个防疫缺口是洗肾中心,偏偏有慢性病的病人无法停止洗肾,所以要如何处理这些高风险的病人会是医院需要正视的问题。

居家照顾

在美国住院费用很高,所以大部分的病人可以在家照顾就会出院,病人戴氧气回家的并不少见。在台湾由于健保太方便,大家渐渐习惯把病人往医院送,许多年纪较大或是难以照顾的病人就会在急诊留观,甚至待上好几个星期。加上大多民众有医院迷思,过度挤在大医院的后果会让急诊负担更大。这一点必须及早做准备,不然院内感染会变成一个无法控制的问题。

▲照顾长者、失能者。(图/花莲卫生局提供)

排班

一但有医疗人员变成PUI就必须隔离,除了考虑可能的伪阴性外,如果确诊就必须休假14天,加上医护交互感染的情形很普遍,这会让急诊人力变成很大的问题。在尖峰的时候我们都必须有另外的on call班表,以免有人当天无法上班。 很多医院会因为没有上班而减薪水,这一点也会是一个无形的心理压力

医院不能只是把防疫当作是急诊的问题,而是要当作是整个医院的问题,不然光是急诊就会是一个崩盘的开始。

热门点阅》

陈建仁/台湾防疫的成功关键与未来挑战

► 台湾原来没有超前部署 疫情未达高峰 短时间难清零(黄韵如、郑如韵

王任贤/防疫政策难自保 良好卫生习惯才是万灵丹

汪志坚本土疫情强势袭来 就从「这点」亡羊补牢!

●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Dr. Eric Chou 美国急诊医师之路」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