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体制不是面团

(图/本报系资料照)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对许多家庭来说,今年年初义务兵役期程开始调整后,逐渐有1年期役男入营服役;对国军来说,调整义务役役男入营服役期程,将面对兵役体制调整后,与国家安全、教育与役政等不同政府官僚体系,及社会与役男本身相互磨合适应的阵痛期。

从民国89年开始倡议推动全募兵制,历经多番波折长达18年,才总算在民国107年12月完全落实。但由于国军志愿役人员招募作业成果不理想,因此部队缺员状况严重,影响整体战力与战备水准。随着两岸关系恶化,战略环境转变,政府宣布恢复为期1年的军事训练役。

然而,许多关注国家安全事务评论者与军事观察家,其实都不认为兵役役期恢复至1年的期程后,本质上能像拨转时针一般简单的「回到从前」,国军组织与役政体系只要重续前缘,启动以往机制就可顺利重新上路。

实务上,光是原有的役男征集、新兵入伍训练,及分发部队服勤的运作体制,都将面对全新的客观环境,作业条件也产生严重变化;组织文化与兵役体制也是不尽相同,因此确实应合理预期调整役期后相互适应的磨合阵痛期。

更进一步来说,义务兵役役期调整后,必然会对国军人力供需产生冲击,甚至会更加恶化志愿役人员的招募作业。对于志愿役人员来说,留营服役的意愿亦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整个国军人力资源运用及规画架构,都会面对严峻挑战。

同时,洪仲丘事件对军法体系运作所产生的体制规范修订,经实际验证后,影响部队管教与纪律维系的后遗症丛生,随着义务役恢复至1年后,军事指挥与司法体系无不严阵以待。随着更多的役男接受新兵入伍训练后,分发部队将会有何种状况,都是尚待观察难以定论。至于一般替代役与研发及产业储训替代役,又将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义务役期的调整政策,已经是启航难以轻易回头。军队向来就是铁打营盘流水兵,国军面对困难挑战与国家安全使命,确实亦无法拒绝上级政策,再怎么困难总是要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对即将入营的役男来说,与其抱怨生不逢时,毋宁思考在此历程,如何学习成长,让兵役经历成为职场加分资本,并结交朋友扩大社会关系,累积开创事业本钱。但对政府来说,确实是该反省国家兵役体制的反复变化过程,政治人物也不应再视兵役体制为面团,胡乱搓揉只会让糕点口味更差!(作者为中华战略学会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