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依賴天災救助 結合農業險 救急也救窮

凯米台风带来的雨势让农业损失惨重,彰化县大城乡蔡姓农民看着泡水的菜园欲哭无泪。记者黄仲裕/摄影

此次凯米台风带来狂风暴雨,让中南部农业灾情惨重,至今累计已经超过廿七亿元的损失,尤其是香蕉、芭乐、柳橙、竹笋、落花生最为严重,其他包括文旦、牡蛎或文蛤等也受害。农民叫苦连天,总统、院长、县市长和民意代表也马不停蹄到地方视察勘灾,并要求农业部要从简从速从优发放现金救助,这个场景似乎在每次天灾过后都重复出现。

农业部顺应民意,也快速地公告全品项农作物接受农民申请现金救助,除符合农业部公告灾损天气参数之品项,及灾情严重者,得免现勘外,农民只要超过两成以上损害,就可以获得现金救助,譬如香蕉、柑橘类每公顷八万元、芭乐九点五万元、竹笋四点一万元、落花生三万元。

但现金救助是不足以填补损失的,以历年资料平均而言,现金救助大概只占农业灾损的廿七%;换言之,还有七十三%要由农民自行承担损失,所以民意代表也都会呼吁政府要再提高救助金额。但是政府毕竟财力有限,而且当初设计天灾救助的用意,是让农民能在短期内恢复耕种或饲养能力,而不是为填补损失,也就是定位为救急而不是救穷。

其实,农业部已经在一一二年依成本上涨情形调高救助金额,更不可忽略的是,政府也在一○六年起积极扩大办理农业保险,目前已有四十四张保单涵盖廿八个品项。

不过,目前农业保险除了水稻、释迦和高粱之外,其他农作物和水产养殖保险的投保率都偏低,还没办法有效发挥填补损失和救穷的功能。我们知道,保险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理赔,但是万一发生灾损就可以减少经济损失;保险必须从长期着眼,所以也不一定每年都发生灾损并获得理赔,但是有投保就多一份安心,让农民无后顾之忧,这就是农业保险的基本用意。

建议我国农业保险仍应在农业保险的供需双方加以检视,包括理赔条件、理赔金额、保费厘算等保单内容,以及农民对于保险认知、投保意愿及行为诱因等保险需求,逐年滚动检讨精进;同时,政府对于商业性保险的保单也应积极沟通调整,并开放让同一品项有更多元的险种及保险人参与,以提供市场竞争与选择。而对于政策性保险的保单也应依保费适足性的原则调整,让保险财务稳健经营,以及加强农业补助、天灾救助与农业保险等政策之间的连结及诱因。还有强化农会在保险人的角色及农会同仁发挥业务员精神致力推广;财团法人农业保险基金精进安排适当再保,并全品项地培训更多产量调查及勘损人力,以为未来的农民个别保障作准备。

希望在此次天灾过后,更能唤起民意代表和农民的风险意识,以及对农业保险的重视,鼓励农民多多参与农业保险来填补损失,不再只是依赖天灾救助而已,让天灾救助与农业保险有效结合,以共同发挥救急又救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