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甩半导体「去台化」杂音 台湾美光董座「这句话」让人好安心

台湾美光董事长卢东晖直言,台湾半导体生态系完整,美光的投资策略不会改变。(示意图/shutterstock)

地缘政治黑天鹅持续盘旋,半导体在地生产趋势使得发展多年的全球化供应链面临破碎危机。美光作为记忆体巨头,同时也是在台最大投资外商,最先进制程1-gamma仍决定台湾先行。台湾美光董事长卢东晖直言,台湾有完整生态系,「这钱只能花在台湾」。

8月艳阳高照的午后,卢东晖坐在台湾美光位于南港的台北新办公室接受中央社专访。尽管台湾深陷地缘政治纷扰,甚至传出半导体「去台化」杂音,他不认为这些负面消息会让台湾笼罩阴影,美光投资策略没有改变。

他认为,居安思危同时,实力更是关键,如果能把产品质量提高到优于对手、没有替代品,就不用担心,因为silicon never lie(意即晶片有没有问题直接用了就知道)。

扎根30年成最大外商 台湾有美光不得不投资3大优势

全球前3大DRAM厂美光集团,看准台湾半导体发展能量与潜力,早在30年前,投资台湾计划就已萌芽。

1994年,美光在台成立台北办公室;2008年之后,大刀阔斧展开并购计划,陆续吃下华亚科、瑞晶,大举扩充在台产能;近年随着全球记忆体大厂技术竞争白热化,美光脚步更积极,而台湾作为主要DRAM生产基地,重要性不言可喻,目前已推进至1-beta制程,并展开下一代1-gamma制程技术研发。

「回顾美光过去5年投资计划,台湾是最大一部份或是主要一部份,今后3年还会是这样;1-beta要花钱、1-gamma要花钱,高频宽记忆体(HBM)也要花钱,这钱只能花在台湾」。

卢东晖解释,美光DRAM的制造基地只有台湾跟日本,意味今后几年,产能只能在台湾和日本发掘,毕竟别的地方没有生产DRAM,就算要建厂,连钢筋水泥都还没准备好,客户不可能等。

卢东晖剖析台湾成为美光投资重镇有3大理由,首先是生态系完整,这是台湾花了数十年耕耘而得,绝非他国短时间能迎头赶上,「至少在美国,要到台湾这种规模要很多很多年」。

卢东晖分析,美光有高达9成的产品营收来自于台湾、新加坡及日本;台湾身为美光生产重镇,如果不继续扩展,就没有现金流支撑其他据点。

其次,台湾作为岛国,反而成为发展生态系的利基。卢东晖解释,国家太大不见得是优势,以美国为例,工厂设在纽约、供应链在加州,很多原料又不能空运,一天来回时间根本不够;台湾优势之一是群聚效应,因为有天然地理条件支持,韩国也是如此。

第三项优势是台湾长期发展半导体产业,政府、企业到人力,都非常熟悉半导体生态,这样的文化环境是长时间积累而得,不是看书就能学会。

卢东晖举例,他在某个没有发展半导体产业经验的国家建厂时,建筑工人不理解半导体厂对于清洁的高度要求,竟发生建筑工人在厂内小便,这在半导体工厂是很大的污染事件;他理解对方不是故意,但也只能叹口气「他们没有这个(半导体)文化」。

「普通大众对半导体业界有好的理解,对营运会有很大帮助」,卢东晖表示,半导体产业有很多特殊要求,有些化学材料时效很短、需要特殊通关手续,「不然wafer(晶圆)就不work了」,而没有经验的人,可能还在疑惑为什么材料必须12小时要用完。

卢东晖指出,当政府官员、环保机构到相关人员都知道如何应对半导体产业,又有生态系、地理条件等利基,就形塑台湾独特的优势。

全球大裁员 卢东晖:台湾有重要计划 尽最大努力留人

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间,受惠于疫情期间数位商机大爆发,半导体产业迎来超级景气循环周期,各大厂陆续宣布扩充产能及扩厂计划。

业界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去年夏天,美光开出第一枪,大砍资本支出、示警全球半导体将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引发市场哗然。

事实证明,美光作为全球记忆体巨头,确实有远见,率先看到市况转坏迹象。然而,为了度过景气寒冬,美光去年底宣布2023年全球将裁员10%,而后又将比率提高至近15%,台湾美光也难逃人力精简命运。

今年2月,美光开始裁员的消息引发网路议论,自称美光员工者表示,前一小时还在开会,随后就被要求交出识别证,毫无预告期。

谈起这波台湾裁员潮,卢东晖表示,DRAM是美光的主力产品,贡献公司近3/4营收,台湾则占有65%的DRAM生产能量,加上台湾劳动力市场非常竞争,因此台湾美光对裁员采取非常审慎态度,毕竟工厂可以降载,但人不是这样,走了不一定会回来。

卢东晖坦言,半导体产业人力培训非常不容易,有点类似学徒制,新鲜人入行后,大概要花3到5年时间才能成为可独立运作的工程师;而且半导体这行很特别,「知识具有保鲜期」,经验能留住是最好,缩减人力会是最后一步。

「台湾有这么多重要计划,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留住人」,卢东晖补充,公司成本涵盖非常多环节与面向,考量台湾的关键地位,比起裁员,更倾向从其他部分缩减支出,保住人力。

地缘政治无法撼动台湾半导体地位 美光持续扩大投资

眼见美中科技战愈演愈烈,加上COVID-19疫情打乱供应链的惨痛教训,世界各国体认晶片的重要性,将半导体视为国安级战略产业,各国都在思考如何让供应链在地化,以免关键时刻被掐住咽喉

台湾虽有坚强的产业实力以及完整生态系,但身处地缘政治的风暴核心,是否能顶过风雨,高举「矽盾」维持领先优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美光作为投资台湾最大外商,虽然投资脚步不曾停歇,不过去年响应「美国制造」,先后宣布两大重要投资案;外界关注,美光扩大对美投资,又有地缘政治因素干扰,是否将排挤对台湾的投资计划。

卢东晖直言,半导体是全球化产业,美光在全球各地都有客户,也希望继续用技术服务客户,不会因为地缘政治撤离台湾。

考量供应链的良好平衡,卢东晖表示,美光不只继续投资台湾,也将于日本、美国继续扩展版图,以求更贴近客户,同时加强供应链韧性。

另一方面,记忆体前景看好,市场的饼会愈来愈大,美光全球布局有助于维系优势,不会因为在A地投资、排挤了B地。

「美国、欧洲都想建供应链,但台湾花了40年,其他国家10年也达不到这种规模」,卢东晖清楚点出台湾优势所在。

卢东晖指出,建构半导体供应链,光政府投资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形塑完整的生态系,「台湾怎么这么强?这是李国鼎时代、多少年前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

除了政府投资,还要有强大的支持体系,卢东晖以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所提到的「台积电文化」为例,如果设备在美国故障,要等到隔天早上8时才会有人修理,如果在台湾,凌晨1时工程师睡觉被电话吵醒,他还是会回到工厂修理机台,太太听到先生出门工作,也不会说一句话,这就是台湾工作文化竞争力。

尽管台湾在半导体的领先地位有目共睹,地缘政治风险仍像是众人心头的一根刺,频繁跃上国内外的媒体版面。

「人性就是这样,即使风平浪静,还是会担心;大家永远在看不确定性,能做的事就是把事情做好」,卢东晖有感而发。

从事半导体产业超过20年的卢东晖,分享一路走来的心法,「我没有秘诀,就是Focus」,外在环境的动荡属于不可控因素,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技术含量,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编辑:林淑媛)1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