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矽盾」变脆弱!经济学人:台用这几招强化半导体优势
主要国家纷纷提升半导体产业发展,「经济学人」报导指出,台湾不会轻易放弃本身的半导体优势。(示意图/达志影像)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近日报导,尽管全球地缘政治主要国家将半导体视为影响经济的关键动力,纷纷提升该产业发展,但台湾不会轻易放弃本身的半导体优势。
「经济学人」最近一篇报导分析台湾如何保护各国垂涎的半导体产业。报导提到,从1970年代起直到近几年前,台湾的半导体曾看似值钱但却乏味,虽然台湾晶片制造厂让全球电子业持续运转,但往往是晶片组装成的装置成为新闻头条焦点。
不过,现今情况已不复以往。目前全球地缘政治主要国家认为微处理器不仅能驱动机器,更能驱动经济。美国为了把晶片制造业带回国内,大手笔提供500亿美元(约新台币1.6兆元)政府补贴。
欧洲也有类似计划,尤其为了要降低对台湾的依赖。日本产官学联手打造的「晶片国家队」Rapidus目标在2027年前开始量产2奈米高端晶片,这仅是台湾半导体龙头台积电预计开始量产2奈米的短短2年后。
台积电主要竞争对手韩国三星也希望在2025年开始量产2奈米晶片。中国则是期盼建立无须仰赖科技进口的独立晶片业,不再被美国卡脖子。
报导指出,台湾面临很高的风险,只要各界都依赖台湾半导体,这样的想法就会持续。但如果晶片在别处制造,台湾的「矽盾」就会变得脆弱。
另一方面,台湾晶片商也有理由维持在本地生产。过度的海外扩张恐弱化本地研发网路,让外国企业更容易抢到员工。这就是为什么台积电美国厂兴建工程在2025年及2026年完工时,并不会生产最高端的晶片,最先进的晶片仍会在台湾生产。
台积电去年花费5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较2021年多了30%,多数研发都在台湾进行;今年7月还在新竹总部旁边启用新的全球研发中心,共有7000名研发人员进驻。只要研发工作留在台湾,台积电的最先进晶圆厂就可能留在国内。
负责供应链其他部分的台湾企业同样有类似考量。日月光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厂,在过去,半导体封装曾是一个没有吸引力的行业。
但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越趋困难,日月光这类的企业可透过晶片封装,协助提升处理能力,日月光的年度研发经费于2017年到2022年间倍增至8亿美元。
台湾政府也有意维持国内晶片业优势,长期抑制新台币币值以支持晶片等出口,以及补贴能源及水的价格,这都是晶片制造商大量使用的资源。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上个月表示,台湾设计高铁网路的时候很可能将晶片制造纳入考量,让晶片制造厂员工能快速穿梭于不同生产地点。
不仅如此,台湾政府最新计划是提升国内的晶片设计,经济部上个月宣布,将提供2500万美元补助,协助中小型IC设计业者。台湾政府预计未来推动的10年「晶片驱动台湾产业创新计划」将纳入更多项目。
经济学人报导结尾写道,台湾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矽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