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側記/風吹草動見牛羊?我以為的vs.實際上的蒙古國
蒙古国近半数人口聚集首都乌兰巴托,但市中心空间有限、租屋昂贵,52%的乌兰巴托家户只能住在市郊的蒙古包区,形成破旧矮房、蒙古包层层包围高楼大厦的特殊城市景观。记者叶冠妤/摄影
为了采访家扶基金会蒙古分事务所20周年,首度造访蒙古,踏上首都乌兰巴托前,我以为的蒙古国,是一大片辽阔草原,风吹草动见牛羊,但实际上的乌兰巴托,却是高楼错落,街道随处可见韩国连锁便利商店、卡拉OK、KFC。塞车则是乌兰巴托日常,短短2公里路程能塞上1小时,市区交通无一时半刻畅通,想像与现实毫无落差之处,大概就是蒙古人开车跟骑马一样慓悍,几乎每个路口都有擦撞事故。
蒙古国360万人口,近半数都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都市急遽膨胀发展,资源布建却落后一大步。市中心大兴土木,擡头就是各式建筑工地钢梁、塔吊,却也充斥着盖到一半的烂尾楼;走进兴建完成的学校,却没有桌椅,学生只能席地而坐听讲。
从牧区迁居的大量牧民,因住不起市中心公寓,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游牧人生,蒙古包逐城市外围而建,每天动辄花上3、4个小时通勤,对生活品质的期盼,很难不在壅塞的车阵中消磨殆尽。
蒙古为内陆国,水资源原就相对匮乏,也因人口密集,增添用水困难。根据水利局统计,乌兰巴托市郊的蒙古包区,平均300到500户家庭共用一座国家营业的供水站,平均取水距离350到500公尺,一人一天的用水量约7到8公升,不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天一人要使用的水量标准。
为了抵御寒冬,蒙古包区域住民在冬天烧煤炭取暖,不但衍生居家安全问题,也带来了空气污染,导致乌兰巴托的天不苍,野不茫,整座城市都被灰蒙蒙的雾霾笼罩。这趟蒙古采访行,修正了我对蒙古的错误想像,也实际体会到现代化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及追求文明发展下,牧民的生存难题。
乌兰巴托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楼。记者叶冠妤/摄影
乌兰巴托街道随处可见韩国连锁便利商店。记者叶冠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