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浩為「不買書」致歉 「表達不當」探索書店新方向

台湾使用者经验设计协会理事长蔡志浩在脸书发表「致谢与致歉,心路历程,关于书店,以及致未来」,为日前「不买书」引发的风暴致歉。图片取自蔡志浩脸书

台湾使用者经验设计协会理事长蔡志浩日前在脸书上发表「独立书店:逛与不逛的挣扎」,身为独立书店访视员却坦言「不买书」引发风暴,遭文化部火速解职。他今天在脸书发表「致谢与致歉,心路历程,关于书店,以及致未来」。他表示,感谢各方关注与热烈回应,这些意见对他很有启发性,「行业的轮廓因此展露得更清楚。」

他解释,当初发表「不买书」并无推广之意,「原意只是传达个人书房满出来之后断舍离的心境。」但因「表达不当,未能准确传达,」说得有点太过肯定,引起各界担忧,甚至让书业伙伴感觉受伤。他表达最深的歉意。此事造成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及文化部的困扰,深感抱歉。

他表示,很珍惜这些年与书店的交流与情谊,以及协会与文化部的指导。但也深知他的视角比较不典型。如果协会与文化部认为没有帮助,「我能够理解,也再次致歉。」

蔡志浩出身公共图书界,提供的阅读角度跟书店不同。他表示,「这辈子累积的书从书房满到地上」,在思考解决方案,包括电子书,我十多年前就研究过电子书阅读器,「刚好遇上公共图书馆在这十年的复兴,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衔接过来。」

他指出,十年前初次接到协会的访查邀请时,各地书店已经很难靠卖书维持营运。「人们愈来愈不在书店买书,甚至也不太逛书店了。但这正是重新探索与与发现书店新方向的大好时机。」他从使用者经验、设计思考与创新的角度切入,焦点「在人与体验,包括消费者生活型态与使用者需求」。

蔡志浩完整脸书如下:

致谢与致歉,心路历程,关于书店,以及致未来

日前发表〈独立书店:逛与不逛的挣扎〉,引发争议,始料未及。反思数日,回应如下。

1. 致谢与致歉

感谢各方关注与热烈回应。对我很有启发性。行业的轮廓因此展露得更清楚。

「不买书」并无推广之意。原意只是传达个人书房满出来之后断舍离的心境。但因表达不当,未能准确传达,说得有点太过肯定。引起各界担忧,甚至让书业伙伴感觉受伤。特此表达最深的歉意。

造成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及文化部的困扰,深感抱歉。我很珍惜这些年与书店的交流与情谊,以及协会与文化部的指导。但也深知我的视角比较不典型。如果协会与文化部认为没有帮助,我能够理解,也再次致歉。

2. 心路历程

我五十五岁了。这辈子累积的书从书房满到地上。到后来书房的地板几乎只剩一条巷子,就连这条小巷都愈来愈常有书违停。几年前花了月余整理之后,每次想买什么书都要犹豫再犹豫,深怕过没多久之后又要再来一次。

于是开始重新思考买书的习惯。在思考解决方案时(包括电子书,我十多年前就研究过电子书阅读器)刚好遇上公共图书馆在这十年的复兴,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衔接过来。

这十年间经历的转变不少。家中没有电视机,不看电视以后释放的休闲时间都转到其他休闲,包括电影、运动、阅读与写作。另外就是逐渐以公共运输取代开车。

后来意识自己经历了一整套的转变,从环境到个人。所以在〈独立书店:逛与不逛的挣扎〉后知后觉地记录了自己体验到的转变,也开始思考我关心了十年的书店如何在这些脉络中重新变得相关。

其实也就是把某个当下稍纵即逝的感觉与想法记下。必定不会全然正确,也没有要推广什么。感谢各界指教,日后会更谨慎。

3. 书店与我

十年前初次接到协会的访查邀请时,各地书店已经很难靠卖书维持营运。人们愈来愈不在书店买书,甚至也不太逛书店了。但这正是重新探索与与发现书店新方向的大好时机。

因为每次访查都有协会成员与文化部代表,外部顾问就从各自的专业来看书店的现况与机会。我从使用者经验、设计思考与创新的角度切入,焦点就在人与体验,包括消费者生活型态与使用者需求。

虽然都有书面资料可先预习,但总要真的进场域之后才看得到细节。而不同背景的成员觉得有关联的细节都不会一样。大家就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直觉去观察、感受与询问,记下有感的面向,交由协会汇整。

随着经验累积,对很多事看得也会比一开始广一点,想得深一点。但也因为时空的转变,对一些事情的想法多少也有些转变。总之都是成长。

很敬佩协会为社群的付出,也让我重新认识与爱上书店。这是我这辈子最珍惜的十年。

4. 致未来

《华氏 451 度》的名言:「你需要的不是书,而是某些藏在书里的东西。」书店也是。书与阅读都只是体验的一小部分。一本书乃至一家店对一个人的价值,最终还是要从他们的生活脉络来看。

独立书店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网路书店或图书馆,而是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选择与休闲资源分配。

创新必定充满着不确定性。每一个对未来的预测,包括我的,都有可能是错的。但也触发各种想像与行动。但愿我们都能勇于实验与冲撞,试探出一条离美好的未来更近一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