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居家“躺平”,如何打破“停训综合症”的魔咒?

“疫情在家两个月,好不容易练起来的肌肉都掉光了怎么办?”

疫情居家近两个月,相信很多运动爱好者都苦恼于不能正常、规律地进行体育运动,难以按时、定量地完成以往常规的运动量。突如其来的“停训”无论对于长期坚持运动或是新加入运动阵营的人来说,都会造成影响,引发身体机能的变化。

尽管短期停训对身体影响较小,但停训时间过长过久,以往训练的痕迹和良好效应会逐渐消失。据报道,马拉松运动员在停训15天后最大摄氧量值降低了17%,同时还会出现肢体隐痛、心率不齐、肌肉力量降低等症状。此外,对于跑步和自行车运动者,停训12-21天后有氧适能会减半,每停训1周就需要2周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体能水平。这就是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停训综合症”。

“停训综合症”原本是指多年进行较强运动负荷的赛事训练的运动员,一旦突然停止训练,可能出现的如无心脏不适、胃肠道不适、过度出汗、焦急、头痛和失眠等主观感觉症状,但一般客观检查正常。而现在也泛指一些平时经常参加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但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停止,在一些人中可能出现的沮丧、烦躁不安及身心不适等反应。

那么“停训综合症”对运动人群会有些什么不良影响呢?

1. 体能水平降低

对于长期运动、心肺功能高于常人的运动爱好者,长时间居家后机体停止往常的运动训练甚至正常活动减少,体内乳酸堆积,机体加速疲劳,摄氧量及循环血量均减少,有氧耐力降低可达24%,各项身体运动体能也会有所下降。在超过一月后,体能状态会进一步降低,耐力持续下降,可能完全丧失近期运动带来的良好效应。Comment by 心儿 杜: 这里涉及到一个词组搭配的问题:“体能”就是体能,不会说身体体能或运动体能。如果要用“身体”这个词的话,就是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区别和联系在于:“体能”包括人的外部形态、内部机能和身体素质等。外部形态指肉眼可见的身体指标如:身高、腿长、臂展等;内部机能是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配合;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部表现形式和体能训练的最终目标,指的是: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所以,体能是大概念,身体素质是里面的小概念。

2. 脂肪储存增加

由于居家后停止运动,减少了能量消耗,同时伴随较多热量摄入,机体开始储存脂肪。可能出现体内坏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减少,机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身体处于无法增肌、逐渐增肥的状态。

3. 肌肉功能改变

对长期运动的人来说,3周的停训会导致肌肉开始“变小”,但一般仅限于为肌肉提供能量的肌质网萎缩,而非真正的肌肉“分解”。 但由于神经肌肉调节需要运动的不断刺激,停训后肌肉力量一般会有所降低。因此,短期内“掉肌肉”也不容易,停训超过大约6-8周时肌肉质量才会明显下降。而在重新开始运动后,大脑的神经调控和肌肉的记忆会使“变小”的肌肉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原有功能和力量。

因此,为了尽量减轻“停训综合症”的不良影响,建议大家平时在家里按喜好储备一些简单方便的健身器械,以便在居家不可避免“停训”期间、运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保持一定运动习惯,从而缓解突然停止运动带来的机体反应。没有相应器械时,可以做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或者俯卧撑等自重运动,提升身体素质;如果有瑜伽垫,可以进行拉伸练习,锻炼身体柔韧性;利用哑铃、弹力带、跳绳等简单器械能够辅助进行全身肌肉训练;跑步机、划船机、固定自行车则是进阶版的专业居家训练工具,可以加强肌肉力量。适度运动后可适量补充蛋白质,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

尽管“停训综合症”来势凶猛,保持运动条件受限,但仍然建议大家建立适合自己居家运动模式,进行规律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并稳定情绪,破除“停训综合症”的魔咒!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DZ2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