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上车后 对科技人文力的反思

(图/本报系资料照)

我有个好友是科技尝鲜族,近日抱怨车上的语音助理实在是太不好用了,不仅辨识准确度低,执行能力也十分差,实在像是个为了科技而科技的产品,很多时候车主只要动一下手指就能搞定的事,现在要透过声音来下指令,而且还做不到位,实在无用又浪费。

这种无用的科技少吗?「科技来自于人性」是史上最成功的一句推销科技产品的话术,但真实情况是,科技来自于获利的动机,有人性但没商业价值的科技根本没人搭理,有「钱」景没人性的科技倒是比比皆是。

大概好几年前吧,Smart TV成为消费电子业力推的一款科技产品,我服务的科技集团对于透过手势来摇控电视觉得十分有搞头,借着手势动作选择频道及调整电视机的音量,一举改变了客厅消费者与电视机的互动模式,应该很有商机。

我也找机会亲自拜访卖场的智慧电视。初次使用,的确感到惊艳,但10分钟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了。当手臂上下左右挥动了数十次后,肌肉的疲惫感油然而生,当下只想用回遥控器就好。是啊,前人如此有智慧将大动作的挥舞化约成手掌即能操作的遥控器,后人居然又将这种便利拿走,这样做真符合人性?

没过太久,因为手机触控萤幕的便利,科技业者开始想把触控技术运用到人手一台的笔电。类似的道理,前人如此聪明将所有动作化约成在掌上可以操控的滑鼠,但又有很多「聪明人」想将其「化简为繁」,这背后的思维究竟真的是为了人性?

其他的还有永远不能同时容纳几个不同体积的随身碟、主动向人索取垃圾的机器人、路由器卫士、增强信号的手机贴纸等等,不胜枚举,只能说创意有余、实用不足。

回到语音科技,它真的在车上只能是个摆设吗?对我而言,语音放在车上比起越做越大的车用触控萤幕,可能还是一个更合理的应用情境。据媒体报导,2012年马斯克决定在Model S塞进17吋巨型触控萤幕后,正式宣告触控萤幕军备竞赛开始。10年后的现在,全世界97%的市售新车都配备至少一块触控萤幕,豪车品牌全都拥有至少一片给乘客用的触控萤幕,电动车更是萤幕大战的主力。问题是,眼球注意力放在更多的萤幕上,难道不影响安全吗?

我认为,假设车用语音系统更符合车用情境,做不到位,解决之道还是在于精进技术、提升其辨识准确度和理解能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将脑筋动到影响行车安全的眼球上。

最新产业讯息是,为了改善这个弱点,宾士找上微软来一场跨界合作,将ChatGPT整合至自身的车载系统,这也是ChatGPT首次进入车用领域,透过大型语言模型,让车内语音助理可达成自然对话,并回答复杂问题。有了ChatGPT这个超级帮手,宾士的车内声控也许有机会带给车主全然不同的体验,创造更大价值。这个合作才开始,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效果,但传统车厂的科技人文力远超过汽车科技新创的案例,却再添一桩。

科技产业集结的都是优秀的专业人士,为何他们会提出如此多反人性的科技产品?思前想后,只有一个结论──他们太过痴迷于技术的创新应用,却没有将其专才用于解决现阶段科技产品的困境。祖克柏领导的Meta公司就是一个案例,社群媒体出了问题,Meta不是专注改善它的缺点,而是提出一个生态根本尚不成熟的元宇宙,好在祖克柏现已回头专注他的本业。

科技产业是该好好向传统产业学习什么是「科技人文力」了。(作者为科技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