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融/金马奖该认清自己的「冰清玉洁、小家碧玉」
▲第52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刺客聂隐娘》获最佳剧情片。(图/翻摄自friDay影音)
文/陈乐融
电影、电视、音乐是常民娱乐,一般人都能聊上两句、互表爱憎,但金马奖太多大陆、香港入围片没有引进台湾,大陆观众也没看过诸多只在台湾演的电影,甚至很多大陆片也没机会在大陆上映。
在这种观赏样本数不足、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群众对评审团所做决定的论断,龇牙裂嘴的场面总有点像「张飞打岳飞」。
许多人对名单不以为然,却对真正的文本一无所悉,到了颁奖典礼,又被主持人、嘉宾、颁奖人、得主致词、甚至转播效果,夺去大部分注意力,最后留下:「啊,今年金马奖好闷」或「今年金马奖烂透了」类似印象,却不自觉印象全来自那几小时的「电视节目」,而与过去一年真正发生过的「电影文化」无关。
▲第52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主持人林志玲拼了,「爱的公主抱」黄子佼。(图/翻摄自friDay影音)
而金马奖吊诡、神秘的身姿,确实不易掌握。比如有爱妻心切的大陆名导,2010年笑着离台后砲轰金马奖:「卖了6.6亿(人民币)还把奖给你?恨你还来不及呢。这是生态平衡。」悻悻然称:「料定他们会有这手。」
国际影后2014年也是笑着离台后,转身开炮:「特别感谢金马奖给我这次机会,让我了解一个不专业的电影节是怎么样的,而且一个不公平的电影节,会让所有艺术人员瞧不起他们。」
▲巩俐2014年角逐金马影后失利,离台后转身砲轰金马。(图/翻摄自远传影城)
但同年大陆评论人梅雪凤,又把金马奖形容得如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它以坚决甚至稍显极端的方式宣示着自己的价值观。」「它有点太任性了,但在这个普遍平庸普遍噤声的年代,有一个奖项愿意去张扬自己的价值观,愿意在价值观上引导整个行业,已属难得。」
2015年大陆评论人落山风称:「金马奖已经变得越来越『唯电影化』直至『唯文艺电影化』了。坚守小众文艺电影的理想化底线,让金马奖与其他华语电影奖项,强烈地区隔开来。」
而台湾资深影评人梁良则确认金马奖「更像是『华语圣丹斯』(日舞影展)」而非「华语的奥斯卡奖」。
也许,金马奖就该揭开面纱认清自己,也老实对外宣称:不会再迎合任何商业成就与制作规模,那些贺岁片或价格不斐的「IP们」,与其常常抱怨跌破眼镜,不如收起事前热盼与事后冷嘲,来得省心。
►►►iOS:点我下载。
►►►Android:点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