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執行台灣學計畫 安平調查試掘揭示歷史演變

「海域交流.台湾形成」特展今天在国立成功大学图书馆开幕,这是成大考古学研究所2019年起执行台湾学计划,持续在台南市安平调查试掘,从考古出土遗物揭示台湾历史演变。

「海域交流.台湾形成」特展今天在成大图书馆开幕,展期至11月24日,以考古出土遗物探索台湾从史前时期到现代历史演变、及从物质遗留思考外来势力如何形塑今天的台湾。

特展分为七大主题,开篇是回顾台湾旧石器时代,展示当时人群使用石器,揭示早期台湾人如何利用陆域与海洋资源进行狩猎采集。从19万年前至45万年前澎湖原人到5500年前狩猎采集者,呈现早期人群生活方式。

随着南岛民族形成与扩散,特展也展示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人」如何渡海到台湾;陶器制作技艺与文化变迁,显示南岛民族在台湾形成及适应不同环境,并扩散至东南亚、大洋洲及印度洋地区。

9世纪末之后,中华帝国物质文化进入台湾,唐宋时期中国瓷器出现在台湾沿海地区,代表航路逐渐开始发展。

17世纪,欧洲荷兰人改变台湾人群样貌,热兰遮城(今天的安平古堡)是贸易据点,也对台湾原住民社会造成深刻影响,利用武力与外交手段建立统治结构,改变台湾政治与社会格局。目前台江内海的水下沉船探测,说明当时海上活动兴盛。

清帝国和日本于18世纪后进一步整合台湾,再次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包括清领晚期面临的工业化挑战、日本明治维新后现代化进程,展示台湾在外来势力影响下逐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20世纪后半期台湾社会变迁,则描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且探讨在多元文化交融下,形成今天的台湾,养乐多瓶、玻璃花窗等反映台湾消费文化与社会改变。

成大发布新闻稿指出,成大考古所执行台湾学计划,从「热兰遮城400年考古」展开相关研究与田野调查,从历史纵横、省思、探析台湾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也从学术视角提供台湾旧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