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随着我对教育的研究深入,我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了。

你是不是经常跟孩子说“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跟孩子说“先把正事搞完,再玩不好吗”……这些话你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你其实在跟孩子讲道理,而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理性的教育。

父母通过跟孩子理智的分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让孩子基于理智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要孩子不是傻子,只要孩子有点智商,那孩子经过理智的逻辑判断就知道父母说得是对的,就会接纳父母的道理。

但是父母也发现了: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大,不能说完全没效果,但至少效果无法让父母满意,因此父母总是会批评指责孩子“屡教不改”。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屡教不改”的情况,就跟我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有关,因为你父母采用的教育是理性的,因此也就注定无法达到一个好的教育效果。

人是受本能驱使的

为什么说理性的教育注定无法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而不是受理智驱使的。

当父母的教育是基于理智,跟孩子讲道理时,调动的也将是孩子的理智。你跟孩子分析学习的重要性、手机的危害……如果孩子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认真的跟父母一起分析的话,那孩子做出判断肯定是基于理智,因为他从本能上肯定是不想学习、喜欢沉迷手机的,所以你才会从理智上跟他讨论,期望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做出调整。。

也就是说,当父母基于理智教育孩子之后,孩子得出的结论(学习更重要、手机危害很大等等)都是基于理智判断的结果,那接下来驱使孩子去努力学习、放下手机肯定也是基于理智。

问题是人更多是受本能的支配,而不是受理智的支配。尽管孩子从理智上认为学习很重要,他也应该努力学习,但是本能上却依然是排斥学习,因此这时就需要他们用理智压制自己的本能,逼着自己去学。但理智肯定是战胜不了本能的,因此最终理智就会败下阵来,于是孩子就显得屡教不改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那如何让孩子真正的去努力的学习呢?只能是基于本能,让孩子从感性上喜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