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超级综合体效应”助力中国城市GDP集体复苏增长
国家统计局近日对外发布的三季度GDP的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国家经济实现了有效复苏增长,季度总GDP超过26.6万亿元,同比增长4.9%。
专家表示,我国三季度GDP的整体复苏增长,主要源于全国中心城市在历经上半年疫情冲击影响后,积极复工复产,逐步复苏,推动产业升级,从而实现了一次集体升级发展。
目前已公布前三季度GDP的城市发布数据显示,全国重点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均实现了GDP三季度总值的复苏增长: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前三季度GDP总值分别位居第一位与第六位;西部城市群中,重庆前三季度GDP总值迅速跃升至第二位;长三角城市群中,广州前三季度GDP总值迅速跃升至第三位;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暂时未公布数据,宁波、无锡均迅速跃升至第七位、第八位。
实践表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中,以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在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尤其是强中心城市带动下,我国几个重点核心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升级,为GDP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助力。
在今年经济复苏发展的过程中,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中心城市,因为占据着地理为主和城市群经济地位上的中心C位,更有“经济磁力”,不仅能够集聚更多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重大新兴产业,更能够聚集更多人才和各类生产要素。这些中心城市,也因此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有着更有韧性的综合经济增长力量,既能够构建城市群内的产业内循环,也能够拓展城市群外的大经济外循环。
我国中心城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个城市都有能够展示其城市高度、产业能力、以及发展强韧度的超级综合体集群。
例如,北京有国贸三期、中国尊、北京富力中心、通州富力中心等;上海有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富力环球中心等;广州有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广州中心广场、广州富力中心……
在空间层面,这些属于现代城市的超级综合体,每一座都是代表着城市天际线的卓越建筑设计作品,是展现城市魅力的存在;而在市场层面,这些超级综合体则是经济产业文化的强磁极,更是城市发展成就与综合实力的见证。
作为一座城市的国际名片和发展新动能,城市超级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在竞争中实现发展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新时期,区域价值和城市升级成为焦点,并为未来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各大城市的超级综合体也随之更迭升级。更多以新地标形象出现的全新城市超级综合体,不仅侧面记录了城市的变化发展,也将重新定义了城市能级的提升,源源不断地集聚着更多产业资源要素和优质人才,为城市和产业升级释放活力,为人们美好生活创造载体。
要打造出更好的城市综合体,为一座城市创造新地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要求开发商有前瞻性的眼光、独特的创新力和稳定的建造能力,还要求开发商具有强大的综合开发运营能力。目前,富力、绿地、恒大、万科、融创等实力头部开发商都在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产业资源能力和建设能力,通过打造综合体,引入产业,创造城市新名片的方式,为城市的升级发展共建贡献力量。
从全国省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来看,南方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水平曾经长期远高于北方。但如今,在积极发展新经济和综合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北方城市积极复苏发展,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状态或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得到改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GDP总量为25759.5亿元,GDP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25804.4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0个百分点;辽宁省GDP总量为17708亿元的;2020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19.7亿元,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0个百分点。
在北方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增强、GDP复苏、降幅收窄乃至增速提升的过程中,城市综合体的建立,为城市快速实现产业集聚提供了基础,从而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中,擅长超级城市综合体营造的的富力华北,这几年持续为北京、河北石家庄、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等城市造综合体,以“超级综合体效应”吸引产业与人才,成为了助力北方城市群蝶变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北京,随着产业外溢及人口疏解工作的进行,通州已成为北京的新兴价值发展高地。业内人士分析,2025年,通州产业结构将涵盖总部经济、财富管理、文化科技等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而富力华北正是助力通州崛起为城市副中心的力量之一。
在通州,富力华北打造了北京通州富力中心。多家知名公司的进驻使这里成为北京地标性商务区。北京通州富力中心的成功开发、持续为城市带来优质产业集群、人才聚集,不仅直接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也带动了运河商务区新一轮的经济腾飞。
与城市共生,这几年,富力华北在不同城市,以一个又一个融合多元业态的城市综合体成就城市的产业聚集地以及经济发展“磁极”,打造“超级综合体效应”――持续集聚交通、生活配套等各项资源,吸引众多企业和人才,从而推动着城市的升级与创新。
而未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中,国内产业经济还将再迎来新一轮升级发展契机。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强需求下,中国城市需要有更多优质综合体承载产业的集聚,并为中国城市持续提供“超级综合体效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