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飘零的外省客家人
(图/(戴志扬翻摄))
台湾的客家族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沉默的族群。直到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出现,带起1990年代的客家社会运动,至今30多年,终于让客家不再沉默。2021年公视时代剧《茶金》以客家话为主要语言而叫好又叫座,打破以往纪录,确实难能可贵。
在台湾提起客家,一般指的当然是台客,也就是日治以前已经来台的客家人。其实还有另外一群人,虽然也是客家,却渐渐被遗忘。这群人,通称外省客。
外省客是在战后从对岸迁来的,但到底有多少人?又有什么不同面貌?现在已经很难查证。不论是福建客、广东客、浙江客、江西客、湖南客,通通被称为外省客。
战后局势不稳,各省迁台人数难以有效统计。根据1956年的户口普查,非台籍人口约93万人,加上未设籍的军人27万人,共121万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937万人中的13%。121万人连省籍比例都没有确切资料,更难以细分其中的外省客。
不同省籍的外省客彼此之间有差异吗?这个问题或许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许多外省客的第二代或是第三代,早就忘了自己原本的身分。这种遗忘,有时是出于一种刻意的无奈,文学家称之为离散。
离散,英文是Diaspora,源于希腊语Diasperien,字首dia意指跨越,而sperien则指播种。战后来台的外省客,是使用闽南语者的他者,是使用各省方言者的他者,面对台湾客、外省客,还是他者,因为彼此历史记忆的不同,使用的客语也有出入。
对外省客来讲,最重要的是怎么适应并且融入台湾生活。有研究发现,外省客最好的适应方式就是忘记原本的身分,彻底融入台湾。这样的经验,恰恰正是离散。
外省客不只离散,后代还飘零。因为生存之道是忘记原乡、融入台湾,许多外省客刻意不教导下一代母语,不提及原乡,于是他们的后代,连自己的原乡也未必记得,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事实上,融入台湾跟缅怀原乡,这两者未必有冲突。就像有很多人从金门迁居台湾,从南部迁居北部,融入了当地,但是完全不需要忘记故乡。
身处当年的台湾,或许因为战后慌乱;或许困于物资匮乏,有些第一代的外省客,只能在大时代中离散,其后代则遗忘原乡而飘零。如今,随着台湾整体越来越进步,社会文化也已经高度多元包容。此时此刻,外省客二、三代早已立足台湾,不妨从家族史的角度去进行访谈,重新整理父祖的离散历程,或许还来得及留下一段段充满独特意义的迁台记忆。(作者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