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城市治理

□张渠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公共治理模式加速更新,新型城市化不断在空间上、规模上、质量上深化拓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生产海量规模交互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的数智治理模式围绕数据、算法与平台提升公共治理能力,致力于构建数字化和智慧化万物互联、人机协同的新型治理形态,对公共治理、生产运营、决策机制等全面创新升级,实现效能更高、交互性更深、精准度更强的治理成果,通过数字与行政“双轮驱动”展开社会治理创新。以“人工智能+政务服务”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先行一步,以“创新思维”助力“敏捷治理”

现代城市商业、人口、资源密集,工作节奏快、人口规模大、新兴群体多、资源交互频繁,各种数字应用、数据平台、商业模式、法律难题层出不穷,亟需公共管理服务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相应的“数字领导力”,加强治理的灵敏度。“人工智能+政务服务”的数智治理可以经过算法和平台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分析,精准定位治理所作用的范围与规模,高效管理城市治理所需的资源与成本,科学分析公共事务发展的变化与规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线上与线下交互、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平台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让群众只跑一趟的“一网通办”、便利协调汇总各方信息资源的“城市大脑”在多地落地实践,助力公共决策的前瞻性布局与及时性反馈。基层政府的一线数据治理作为国家数据治理的神经末梢和前沿站点,更应当提升技术能力、前瞻视野和创新意识,探索既能有效提升国家数字治理能力、又能切实提供公民数字权利的新型方案和成功经验。

未雨绸缪,以“底线思维”助力“韧性治理”

现代城市治理不得不面对公共卫生、极端天气、灾难事故、能源供给等多重叠加不确定性因素,如何以“功在平时”的制度化渠道、“春风化雨”的人性化关怀、“因地制宜”的弹性化适应力,在可控的治理成本基础之上,克服各个领域的不确定性风险,为群众提供更多安全感、幸福感,成为重要的治理关切。“人工智能+政务服务”通过以数字技术赋能行政权力,有效增强了社会测量能力、信息抓取能力、规律分析能力,通过对相应风险的历史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能更好地掌握危机风险的时空分布,实现治理过程中更精准的定位、认证与投放;通过动态感知、即时反馈、自动预警,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发现人力难以察觉的情况、防范重点领域的风险、配置精准科学的资源、积累类似案例的经验,做到事前敏锐识别风险、事中多维共管风险、事后动态学习风险的全周期治理韧性提升。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推广,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本身的“治理韧性”提升也被摆上日程,既不能“因噎废食”,又不能“放任自流”,构建相应的产业基础、法治环境、监管制度,以政务“人工智能”领跑和治理社会多样技术实践,实现资源约束和价值引领,也成为当务之急。

凝聚合力,以“多元共治”助力“协同治理”

现代城市治理、企业管理、公共教育都出现了与传统工业化社会有别的大众化、多元化转型,科层化、单向度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局,扁平化的组织形态、对话式的沟通交互、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人文为本的柔性管理成为风尚。数智治理可以打破传统治理模式中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壁垒,强化平台系统生态接入、数据网络互联互通、业务领域交叉融合,实现各层级、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此外,通过数字画像、自动化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人民群众不仅成为提供数据的信息资源创造者,而且也通过即时反馈民众意见建议、用户行为模式成为公共治理的参与者,在警务治安、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科研教育等各个领域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动员社会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实现各个社会群体的有效互动和各项数据资源的共治共享,缩短公共服务公益性和可达性的“最后一公里”。

人工智能为公共服务创造了提质增效的机遇,公共服务也为人工智能提供了训练发展的平台。一方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展现了数据应用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技术创新牵引的范围更广的社会创新,势必产生技术创新之外的系统性、观念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独一无二的数据质量、生产规模、国家能力,使得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治理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科研前景和开辟新发展道路的经济潜能。未来,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资料,算力成为关键资源,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和政务服务中势必占据更为核心的位置,而新型社会生态势必也为公共治理和政务服务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促进人工智能和政务服务“双向奔赴”,实现敏捷治理、韧性治理、协同治理,必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城市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智能之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