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药品保供要紧盯痛点

该药的价格飙升,与原材料复方菜酸酯紧缺有关。原材料紧缺可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增加药品生产成本,严重时甚至让药企不得不停产。当产量大幅削减或干脆停产后,市场就会供不应求,惜售、涨价、囤积居奇等现象就会出现,进而显著抬高价格,导致一些患者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

近年来,类似的涨价情形越来越常见。比如去年5月,素有“保命药”之称的醋酸氢化可的松价格出现暴涨,一瓶(100片)从86元涨到了1000元,原因也是原料药价格上涨。更早前,扑尔敏原料药从每公斤400元涨至23300元,涨幅超过50倍。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救命药”的原料药也曾出现大幅涨价现象,且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此看来,紧盯原材料涨价这一关键点,是治理这类现象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相关部门也的确针对这一关键点做到了重拳整治。比如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官网上发布信息称,对两家垄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原料药并实施涨价的企业给予罚没超3.2亿元的处罚。处罚不可谓不重,但类似原材料价格飙升现象仍时有发生。

治理药品价格飙升,速度至关重要,紧盯信息收集则是快速应对的关键点。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国家、省、市、县四级短缺药品分级应对体系逐步健全和有效运转,而且2023年短缺药品上报信息已全部实现应对处置。但也要看到,痔疮药价格飙升等现象也警示社会,提升信息收集和应对的速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信息收集和应对的每个环节,都要大幅度提升效率。

在这起事件中,相关企业从去年11月起就停止了太宁栓剂的生产和市场供应,说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已有很长时间,企业是否及时上报这一信息,有没有采取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和建议相关部门对可能存在的垄断涨价现象展开调查,有没有进行原料药和成品药储备以应对断货现象等,这些方面都存在疑问,也值得相关企业反思和改进。

断货又涨价的痔疮药“伤透”了网民的心,这一说法毫不夸张。畸高的价格一旦从原料端传导到消费端,患者就会陷入买不起甚至无药可用的困境。如此,不仅伤害很大,而且损害可能无法挽回。治理药品恶意涨价,除了力度和广度不可或缺之外,还要紧盯关键药品缺不得、等不起等痛点,将治理的关口尽量前移,将问题化解在患者受到影响之前。

作者 唐传艳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朱丽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