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大陆南北经济差距已不容忽视

厦门是大陆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等全方位格局。图厦门港海天码头。(中新社)

9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3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凤良主持,聚焦「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知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史育龙、杨开忠、毛振华、刘晓光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报告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

一、现状: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

二、原因: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共同富裕、 社会问题、 新发展格局;

一、现状: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速扩大

南北差距扩大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一个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指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北方经济占比进一步下降。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中国经济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走势分化情况从原来的东西差距变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协调南北方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关于南北方的定位问题首次出现在比较重要的政策文件中。

这里先做一些基本界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南北差距、南北差距的扩大、南北差距持续加速扩大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大家在分析短期形势时概念尚比较统一,但讨论具体原因时的不一致性则比较大,所以本期讨论需要先作一些界定。

第一个界定,关于南北地区的划分。这里南北地区是按照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分为南方16个省(市、区)和北方15个省(市、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南北地区经济总量及人均数据一比一的时期,说明这种划分方法总体较平衡。更重要的是,只要样本固定,考察期内不同的走势就都有助于揭示其背后重要的变化。

第二个界定,这里聚焦的是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既涉及总量意义也涉及人均意义,总量意义是涉及经济版图的平衡问题,人均意义是考虑了每个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最终能否达到一致的问题,当前总量意义和人均意义都很重要。短期内我们更关注的是差距持续加速扩大问题,因为这一般情况下代表了经济非常快速走向失衡的变化,因此在三者中也是最严峻的。

第三个界定,在尽量展示一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报告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共同的价值判断,比如是否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些特征事实表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在近十年来出现了持续加速扩大的现象。以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经历了市场经济下走向平衡期、平衡发展期、加速失衡期三个阶段。

第一,南北经济总量差距持续加速扩大。尽管一直以来南方经济占比都在扩大,但最近十年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且原先和最近的扩大是不同的概念:在建国之初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出于各种考虑建立生产力的初步布局,这是按照当时南北地域一比一的比例进行的。在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份额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南方扩大、北方缩减的现象,但在人均意义上却走向平衡,因为南方的人口在当时多于北方人口。在改革开放第二阶段经历了总体比较稳定的二十多年平衡发展期,直到最近十年出现了加速失衡期。这三个阶段看起来都是南方经济份额在上升,但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南北人均水平差距同样加速扩大。南北人均GDP差距也出现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早期生产力布局上,因为计划经济的安排,人均意义上大体是南方略低于北方的状态,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很快就走向了人均意义上一比一的关系,称作走向平衡期。第二阶段是平衡发展期,人均GDP达到一比一的关系之后,基本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平衡状态,虽然出现了跨省级的人口流动,但在南北区域上是平衡的。最近十年的加速失衡期,南北人均GDP差距迅速扩大,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且即便考虑到人口流动因素,南方人均GDP仍比北方高出了30%。

第三,北方人口南迁,差距加速扩大。从人口来讲,人均收入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过去很长时间内,南方和北方人口基本是1.3到1.4倍的比例关系,存在很多的人口流动,但在南北之间基本是平衡的局面。最近十年出现从北方人口快速向南方迁移的现象,所以,目前1.8倍的GDP总量差距中,其中1.5倍是人口差距,1.3倍是人均GDP差距。

第四,产业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南北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南方是北方的2倍;第三产业是1.8倍。如果再进行细分,第二产业中差距较大的主要是工业,南方是北方的2倍,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南方是北方的2倍以上,金融保险业的南方占比也要远远超过北方。南北差距比较小的产业一是第一产业,在人均意义上差距最小;二是服务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

第五,民生福祉南北差距与东中西差距叠加显化。按人均消费支出、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民生福祉可以观察到,除了东中西差距之外,目前又叠加了南北的差距,北方人口密集区域中,三项人均指标较低的区域更多一些,南方地区三项人均指标较高的区域更多一些,这反映了省级福利的差别。总体而言,东中西差距依然存在,但叠加了南北的效应。

这些不是过去一两年的变化,而是过去十年的变化。按照GDP增长率来看,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南北之间始终咬合较紧,处于同起同落的状态。而最近十年出现了很明显的分化,如果用新常态的概念来概括,基本可以认为南方经济没有走入新常态,而主要是北方经济处于大面积停滞的状态。人口方面也涉及到了这一点,按年度增长来看,在过去二十年间,南方人口增长率没有太大变化,而北方出现了大规模的下降。这里仅观察了一些核心指标,实际上这个核心指标可以和全面指标做对比,因为核心指标一旦变化,其他的指标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许宪春等学者用36个核心指标构建了四大方面的平衡发展指数,结果显示南北差距在持续扩大。最核心的差距是经济方面,而经济方面的差距扩大以后,相应的社会进步、民生福祉也都会发生变化,民生福祉由北方占优变为南方占优,唯一不同的是生态环境指标上南北差距在缩小,这可能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权衡问题。

最核心的指标就是人口,人口在自由流动,人口流动的方向也能看出经济发展的差距。最典型的是「五普」「六普」「七普」(人口普查)之间的变化。从2000到2010年的十年间,北方人口增长略快或者没有太大差别,但是最近十年,南北人口增长差距对比非常明显,北方增长2%,南方增长8.5%,这是非常典型的特征。换算到省级层面,也能观察出这种差别。在 「五普」至「六普」期间,人口基本是从中部到沿海流动,南北之间的对比不强烈;「六普」至「七普」期间,很多北方省份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负增长,南方人口增长更快一些。

目前还不是北方人口形势最严重的时期,因为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而言,北方略好于南方,在很多区域也会观察到,北方的人力资本是少数稍微占优的指标;同时,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虽然北方略高于南方,但差别也不是很大。但未来十年内,两个相关指标的对比可能就会非常鲜明:一是0-14岁人口的南北方差距非常大;二是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北方会严重高于南方,这是未来十年将出现的非常大的人口挑战,虽然全国都会面临这个挑战,但北方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一些。

北方经济也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如果把全国的省市的政府债务按风险和增速高低分成四个维度,落在低增长、高风险维度的大多是北方省份。而南方大多数省份在高增长、高风险维度,这符合金融学上的风险收益平衡理论。南方也有部分地区属于高增长、低风险维度,北上广则属于低增长、低风险维度。北方的经济增长压力较大。

基于以上事实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下走向平衡期、平衡发展期、加速失衡期三个阶段,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包括总量意义和人均意义)已经扩大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且在短期内没有收敛的迹象。

二、原因: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层次因素是对于差距的主要方面做一些分解。

第一,产业层面。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是,过去十年北方经济的第二产业增长陷入停滞。虽然一产二产三产都是南方地区发展快于北方,但差距主要在第二产业。2012年到2020年,北方第二产业的名义值没有增长。考虑宏观上的新常态,我们认为几年来整体经济增速在放缓,但南方经济没有放缓,北方经济走向停滞,全国经济表现出来的放缓是二者加总的结果。对于第三产业,北方增长稍缓但仍在增长。第二产业的停滞最终肯定会给第三产业带来影响,如果迟迟走不出停滞,第三产业也可能受到影响,未来南北的差距很可能由二产延伸到三产去,这是值得担忧的地方。

第二,需求层面。虽然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速出现南方高于北方的局面,值得担忧的主要是投资,截至2017年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出北方投资增速陷入停滞的局面。消费方面,虽然缺口在扩大,但南北消费的差距不是非常大。出口方面,北方和南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目前80%以上的出口在南方,北方出口占比只有20%。基本可以断定,在需求层面北方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陷入停滞的状态。

第三,技术层面。经济停滞时研发和创新投入也会大幅缩水,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南北差距扩大的速度太快。2008年-2009年时,南北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研发项目的对比基本上和人口成正比,呈现一倍多的差距,但目前已经扩大到三四倍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显然会带来技术、产业各方面滞后的问题。这种差距不是南快北慢,而是北方的停滞。北方加总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投入近年来未有增长,这是相对比较严峻的问题。在专利产出方面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北方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都出现了大范围停滞的状态。

按照这个思路层层分解下去,会发现南北差距几乎是全面性的,北方劣势持续扩大,优势不断缩小,乃至逆转。如目前北方占优的人力资本,南北差距缺口在快速缩小,教育、医疗等情况也类似。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其他的相关社会指标和民生福祉指标,即便一时是优势,长期也会转换为劣势。

第二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化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工业化不一定是同质,不同时期的工业化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是保持工业化的过程或者转型升级的过程是必需的。截止到目前,各省经济增速和第二产业占比间依然是正相关关系,和第三产业占比间依然是负相关关系。近十年间,南北方工业发展出现的很大变化是,南方的工业进行了新一代升级后实现更快发展,北方明显落后了。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南北比值已经从二十年前的1.56倍扩大到了2.65倍,这也导致最近十年南北方生产率的结构效应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分化。

产业层面的背后依然不是根本原因,南北方同样起步于农业经济占比较高的阶段,逐渐经历了工业化、服务化的转化,产业结构在理论上来说也是经济体的内生变量。这里就涉及到第三层次的原因,即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市场化指数排名南方整体靠前,而营商环境指数除了北京以外,北方的排名普遍较低,南方省份在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方面优于北方省份,在民营经济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排名中,也呈现类似的现象。

如果各省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程度都在大幅度提高,那么导致各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原因就涉及第四层次的原因:国家政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国家政策基本遵循了南方沿海沿江或南方东南先行先试的思路,后期出台的国家新区、自贸区等政策基本是前期政策的层层叠加。这种叠加不仅仅带来了早期增长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对于改革「基因」的注入。这也解释南方为什么改革总是能够领先,总是能够创新调整,或者面对重大危机总是能够很快的灵活调整。新时代以来,国家级新区和综改特区的分布上,南北之间的差别仍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南方省份覆盖了两个以上新区甚至更多,北方很多省市是零覆盖,比如山东、河南、山西等等,新近提出一些的重大举措也主要是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再进一步落实到地方上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可能有限。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南北差距持续扩大背后是北方地区整体面临工业增长停滞、投资增长停滞、研发创新停滞「三大停滞问题」,原因是多层次、深层次的。

三、影响:共同富裕、社会问题、新发展格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南北差距扩大问题既是北方地区发展的不充分,也是国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影响一:共同富裕。人均意义上的南北差距持续加速扩大,意味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地区层面的新阻碍。南北之间人均经济数据由二十年前的一比一,扩大为目前30%的人均GDP差距,2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20%的人均消费支出差距,增加了共同富裕在地区层面面临的障碍。

影响二:社会问题。按照现有趋势,南北差距将会继续扩大,而且未来还将面临严峻的社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可以看到北方的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南方,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在全国养老金系统、社保、户籍制度种种制度下,跨地区转移的农民工回乡养老时可能无法带走养老金,养老金只能留在当地,这又带来第二层次的未来养老问题。此外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对老龄化问题可能还是低估的,因为疫情下很多农民工滞留在家乡,没有外迁。解决办法首先是统筹全国养老金系统,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但这解决的是人均意义上的收敛和共同富裕的问题,暗含的前提是解决规模经济问题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

目前还不是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在地区层面上可以明显看出,就目前的劳动年龄人口和超高龄老龄人口占比而言,南北差距对比还不是非常鲜明。最鲜明的差距是0-14岁的人口占比。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和未来的社会需要负担60岁以上的人口带来的压力,未来十年南北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里北方地区陷入一种困境:如果不鼓励生育,未来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鼓励生育,实际上就加剧了短期的社会负担,老龄化本身就在迅速增加社会负担,又有新的人口,所以劳动人口会更加紧缩,经济会面临下滑,培养的人力资本也会流失。

影响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于投入产出表,最早于2008年前后、最迟于2012年开始,国内大循环开始发生惊天的「倒U型」变化:一是「国际-南方-北方」大循环变为「国际-南方-南方」大循环;二是南方区域一体化越搞越好,北方经济「分崩离析」。

从地区层面也可以观察到,北方经济已几无增长极。五大区域性增长极在自身经济增长和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方面均出现显著分化。从五大增长极自身增长情况看,成渝地区的增长最为显著,京津冀地区增长情况较差;从对周边地区增长带动情况看,长三角辐射带动作用最为显著,京津冀带动效果较差。国家政策现在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北方经济来讲,重新融入南方大循环,这是一个新的机遇。要深入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改善营商环境,从而能够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才和人口,这是北方当前急需做的工作。此外,对北方来讲还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培育地方新增长极。

建议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南方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具体包括以下建议:

建议1:高度重视南北差距持续加速扩大问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强顶层设计,重新审视和优化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区域性政策,在东中西的基础上引入南北维度,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南方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建议2:清醒认识当前南北差距扩大背后是北方地区面临工业增长停滞、投资增长停滞、研发创新停滞「三大停滞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重振北方地区经济,避免北方地区整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建议3:加强北方地区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加快培育北方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地区层面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和落地,充分发挥预期引领和跨周期调节作用,尽快走出当前困局。

建议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国社保体系一体化改革,实现流动人口养老金账户统筹,养老金随人走,解决工作与养老地不一致的问题,增强养老金系统的匹配性和可持续性。

建议5:对于北方地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对投资和人口的吸引力,提高创新转化水平,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建议6:对于北方重碳地区,落实双碳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异、地区减碳成本-收益的差异,科学确立减排路径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市场化机制和合理的补偿机制。

(本文来源「CMF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公众号,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