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缩小大陆南北经济差距的关键

图为深圳盐田港。(中新社)

9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3期)于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凤良主持,聚焦「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知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史育龙、杨开忠、毛振华、刘晓光联合解析。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应对南北差距拉大问题有全面客观的理解。第一,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南北差距扩大。九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实施不平衡发展的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虽然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2013年以后区域发展差距更多受市场发展经济规律影响,背后存在具体的历史背景、趋势和原因。第二,南北差距问题关键在于对转折点的把握,有其客观必然性。南方经济转型成果显著,工业增长、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迅速。北方经济转型后原有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新优势又没有产生,因此陷入了相对滞后。第三,「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这个提法值得商榷。在新的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南北优势可以互补,因此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1)区域合理布局;(2)鼓励各地发挥自身资源、地缘和发展优势,深化改革开放结构调整;(3)国家在区域布局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4)调整经济社会政策。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认为,区域发展态势分化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空间现象。第一,「南北差距」这一表述不够精准,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区域发展的「分化」。现阶段呈现出一种增长速度上南方快北方慢,经济总量格局中南方份额上升、北方份额下降的分化格局,且这种分化是多层次的。第二,看待南北分化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尺度和更加客观、多维、多层次的角度。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中,区域之间的发展速度快慢发生了多轮轮动,这种分化是不同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表现。第三,区域发展分化的特征成因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发展变化。目前的区域发展差距是在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过程中出现的,体现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的进程中,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适变、应变和求变能力的一种差异的反应。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认为,第一,要正确看待南北差距问题。客观来讲,南北差距目前还不构成中国在发展中促进平衡的最主要的问题。南北差距正艰难转向一个新的收敛阶段。第二,从造成南北分化的角度来看,战略性区域布局、结构性结构和区位性因素的影响是主因。从人均GDP来看,南北差距趋于扩大的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新一轮南北差距扩大原因相对复杂,但主因是以上三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第一,在南北初始禀赋给定的条件下,金融有可能起到加速收缩作用,也有可能起到加速分化的作用,在差异性的金融政策下上述影响会得到强化。第二,目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差距由过去的东中西在向南北差距转变。过去的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背后是开放、资源和市场问题,而目前的南北发展差距背后是体制机制问题。

接下来,就新发展格局下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一问题,专家们发表演讲。

迟福林认为,南北差距扩大这一既定事实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南北发展差距的扩大趋势是明显的。南北差距的变化受资源禀赋、改革开放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扭转存在困难,因此要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有利于南北发展和国家统筹布局的战略。第二,加大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是重中之重。当前东北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产业在东三省当中的布局受行政影响较大,推进经济一体化、提高产业集中度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要解决结构调整中的市场主体问题,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国企改革。第三,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南北差距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南北差距意味着市场互补性增加,可以在国家南北经济圈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差距当中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史育龙认为,南北分化不构成资源有序流动的阻碍。第一,南北分化现象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区域发展问题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察,不会有永远的领跑者和落伍者。第二,若南北差距持续发展下去,可能产生从差距到差距扩大,再到差距加速扩大的情况。近几年南北差距的迅速变化会加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空间分布的调整,但这可能会为北方的自我调试提供一个新转机,人口数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增长速度和相对份额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目前这种分化不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根本性的负面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在这个过程中,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畅通全国大循环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区域参与循环的基础在于差异性,这种差异基础上的优势互补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杨开忠认为,南北差距持续发展会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第一,不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第二,导致北方集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过小,不利于国家安全。新发展格局下南北差距将在波动中走向收敛,源于三个原因:第一,北方新旧动能转化的重点,开始从「辞旧」转向「迎新」。北交所的设立也将扭转北方融资环境相对不利的局面,更好助力北方经济发展。第二,从市场潜能、碳中和及气候变化的角度,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北方高质量发展。第三,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地缘政治条件的变化相对来讲对北方是趋优的。

毛振华认为,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应该关注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的区域分工。南北差距趋势短期内是难以调整或者根本性改变的。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把内循环搞好,在内循环视角下,中国的区域格局涉及资源禀赋、区域布局等将长期保持的现有趋势,产生区域分工,要继续发挥优势地区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的优势,减少行政力量逆转对整体效率的负面影响。其次,要重视东北地区的发展问题,东北问题的解决或许是未来解决南北差距扩大的重中之重。此外,要发挥好北京作为首都的中心辐射作用,增加北方经济发展极。

接下来,就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迟福林认为,目前要解决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要考虑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和趋势两大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以南带北」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个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第一,以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区域产业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为重点。南北方差异化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互补性,并为建立南北向区域协调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可能。第二,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在国家支持下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国家应加大对北部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将北方的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优势与南方的资本、科技创新能力等结合。

史育龙认为,应对南北分化问题,第一要强调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第二要实施京津冀协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要在北方地区培育一批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区,形成有一定活力增长的动力源带动北方地区发展。第三要以构建「一带一路」为抓手提升北方地区的开放水平。第四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为抓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区域间实现整体均衡。

杨开忠认为,加快北方区域发展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促进南北平衡,应该把重点或者把焦点聚焦到发展潜力最大、人口和经济最密集的北方「S形」地区,包括辽宁、京津冀、山东、河南甚至到陕西。第二,将山东发展上升为国家的区域重大战略。从人口、经济规模看,山东在整体区域协调发展中有重要地位,且布局战略条件基本成熟。第三,在环渤海地区应该布局自由贸易港,争取尽快地批准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东北振兴。第四,按照形成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着力在「双一流」大学布局不足的大省来强化教育布局。第五,加强在西北、内蒙、东北的再生能源战略布局,这对平衡南北方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

毛振华认为,缩小南北差距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把环渤海区域建设重新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环渤海战略涉及北方的最发达地区,对改善南北经济格局起到关键作用,要衔接好环渤海区域建设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第二,要高度重视北京经济中心的建设。要促进北京物流、高端制造和第三产业建设,同时发挥互联网和金融业优势,完善多元化经济生态,抓住环渤海和北京这两个振兴北方经济的「牛鼻子」。

(本文来源「CMF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公众号,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