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大陆民意力量已不可忽视

旺报社评

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来台前夕,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告拜登总统「民意不可违,玩火必自焚」,一些人嗤之以鼻,认为大陆体制下有什么「民意」可言。殊不知随着中产阶级兴起与网路时代的来临,大陆民意对北京高层日常决策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民意不再是北京决策的「借口」,更不是官方所能操弄。

网路急统民意高涨

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第一,民意是北京决策的合理性借口,或正当性的论述,北京可以精准运用对自己有利的民意、压制不利的民意;第二,民意是北京政治斗争的手段,民意背后有特定势力的操弄。由于大陆并非民选政府,议会未经民意授权,更没有不受党与政府控制的独立媒体,民意确实容易受到魅力型领导人的操控。

过去这个判断或许正确,但自从网路和自媒体兴起后,大陆民意已趁势而起,渐呈沛然莫之能御之势。北京开始以「疏堵结合」策略因应和化解,已成为大陆决策层与基层民意互动的新典范,并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显现出来,最终影响并改变了地方政府乃至北京最高层的政治行为。

最具代表性案例,是北京市政府出台规定,限制未完整接种疫苗者进入公共场所,但遭网民强烈反对,并有律师提出合法性质疑后,北京市政府最后收回成命。新冠疫情爆发后,类似疫苗限制政策,在欧美与民选制国家相当常见,有些地方在经历民众抗争后有所妥协,但诸如新加坡等国家,则采取了更严格的做法。大陆街头虽不会出现实质的游行示威,但社交媒体虚拟空间「广场政治」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实体空间。

大陆官方对网路民意的回应能力,特别是对负面舆情的化解,早已超出外界的认知。今年初徐州「铁链女」拐卖妇女案、年中唐山烧烤店恶性斗殴案、近期河南村镇银行兑付危机以及「红码事件」,最后都获得了大陆最高决策层的回应和问责。过去外界普遍担忧大陆因加强宣传管控,导致「异地监督」现象消失,却没料到网路民意的兴起,可以让全国各地网民在一些涉及治理、经济、防疫等议题上相互串联,只要合力「顶上热搜(最热话题榜单)」,必然进入北京最高决策者的视线中。

就大陆内部施政、决策而言,来自网路的社情民意表达,已经变成可量化、可衡量的固定指标,并成为北京试探基层民意冷热的「温度计」,过去几年因为戳中网民「痛点」而丢官、受处分的各级官员更是不在少数。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网路民意愈加被重视,长期以来被视为「黑盒子」的大陆对外、对台决策部署,也逐渐变得不再神秘,但这也给原有决策的权威性、稳定性带来挑战。

避免三方民意对撞

以裴洛西来台为例,从她自美国启程后,上万网民紧盯美方专机的飞行轨迹,纷纷上传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共军调兵影片,胡锡进强硬的言论获得大量关注,展现了广大的民意力量。在网路民意压力下,大陆决策层没有示弱的空间。

大陆军方的各项准备动作,包括东部战区发布「出征」影片,派遣双航母、民用船舶至福建沿海,以及在闽浙大规模调兵,都被民众大量上传至网路。到头来,这些举动究竟是真正在锻炼战时动员机制,还是有意透过大陆网民制造「文攻武吓」的宣传效果?究竟意在「威慑」美国及台湾,还是让大陆民众以为「武统」即将发生?实在让人混淆,非常容易因误判而酿成真正危机。

中共已明确宣示「和统」仍是优先选择,习近平与拜登都有管控分歧,扩大合作的诚意,本不会产生混淆和误判,但在大陆民间急统情绪长期高涨的背景下,突然有了数以亿计的民意因素掺杂其中,反而有可能让事态更复杂、更不可控。

尊重和回应民意是政治进步的标志,民意对大陆官方决策影响力上升,值得肯定,但也会造成中美与两岸关系复杂化。三方都有自己的民意压力,如何避免激进民意「尾巴摇狗」,甚至民意对撞,需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