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91件作品中胜出 6本书夺下2018书展大奖的关键

▲2018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入围作品,即日起在诚品书店设立「书展大赏」专区展示,包括敦南店信义店、中山地下街R79、台中园道店高雄远百店等北中南共5家大店同步展售,提供作为购书阅读的参考指标。(图/台北书展基金会提供)

记者洪菱鞠/台北报导

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鼓励华文创作,今年度共有小说类101件、非小说类290件作品报名角逐,经过两阶段评选出各10本入围书籍评审团认为今年入围者展现出以往所没有的特色,小说类空前年轻化,非小说类富有丰盛的文学热情,而针对两个类别首奖的各3本作品,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夺奖原因,评审团也特别说明胜出特色。

小说类 年轻辈出创意多元

来自上海、编辑出身的金宇澄,以三册一辑的《金宇澄作品选辑:轻寒、方岛、碗》,透过一长篇两短篇描述大陆集体劳改年代下的残酷与屈辱。评审团指出,他写的是大时代的小人物故事,苍凉中见人性温暖,长篇运镜迷离像一部电影,短篇则充满个人特殊的「南方的忧郁」以及对「屈辱」这件事的反思,无一不带有一种炭笔素描的阴影,或腐乳发霉的气味。这些短篇的艺术高度,或许只有莫言《神嫖》、《猫事荟萃》,或哈金的《好兵》能堪比拟。

不过本土小说也丝毫不显逊色周芬伶的长篇《花东妇好》,以穿越时空手法描述女人宿命相互连动,从一整个屏东家族,各房女人的细愫怨开始,将藏匿至已被几千年父系社会驯抑至社会内部的,从中看到女人的宿命相互连动着,宛如台版红楼梦》或《大红灯笼高高挂》。

7年级的黄崇凯以《文艺春秋》胜出,是本年度最闪亮的一匹黑马。作品以11个故事,将断裂发展的台湾文艺形成3个巧妙的历史环节,是一部关于台湾文艺的长篇概念小说。黄崇凯从个人记忆出发,以文艺为名,向过往的大师、小师及广义的文化历史致敬,同时展示了他在记忆中穿梭自如的空间能力,知识兼具娱乐,并有着后现代拼贴趣味,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文学青年必读书

非小说类 感受不同格局的深度

自由记者林育立旅居德国20年经验,写下《欧洲的心脏:德国如何改变自己》一书,评审团认为,坊间德国相关书籍众多,以他置身于德国文化语境和地理疆界中,感受到德国统一后的社会冲撞意识纠葛与自我理性的摆荡,选择写作框架和问题意识,却是以台湾国家治理的痛楚点与反思处为出发点,是一本罕见的「以德国经纬来推敲台湾尺度」的热情之作,读来可同步感受两个社会的连结与悸动

同样也是纪实报导,《无家者:从未想过我有这么一天》书如其名,李玟萱描述10名无家者从有家到无家的历程,以及5名资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除了协助无家者的基本需求之外,也竭尽所能提供无家者不同的人生选择。不仅创意十足,也让「街友」的面貌变得清晰,不再是一个与我们无关的空洞符号,甚或污名标签

作家李欣伦的《以我为器》以丰沛又生动的文字能量,勾勒出女性身体独特的感知宇宙。从婚姻、生产写到育儿,将女人的身体比喻为容器,以精准细腻文字审视女性各生命阶段身体与心理的变化,从出嫁当天盛装的身体写起,怀孕后感官一触即发的身体以及生产、哺乳与育儿的历程,写尽肉体痛苦之极限与生之欢愉。尤其李欣伦成为母亲后,可以更贴近地理解自己的母亲,更理解束缚与渴望,是这部作品深沉动人之处,即使是男性阅读也能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