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个“视角”出发,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你认为呢?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作者 | 虞秀云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课堂是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发展的主阵地。

这意味着教学必然要指向深度,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

笔者通过对中学常态课的多年观察,发现课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浅层化,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设计,对知识的联系与构建关注不够;

二是教学目标缺乏弹性,难以顾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合作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是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德育渗透不充分。

为促进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我们通过深入课堂观察、讨论,最终确定教学优化可以从“四个视角”出发,即教材视角、学生视角、教学视角和育人视角,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材视角出发,实施整体化教学,以大概念形成结构化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强调超越孤立、零散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将分散的数学知识整合为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基于大概念的整体化教学旨在打破单元教学局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炼并明确大概念,将其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概念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围绕大概念展开,突出核心素养培养,确保目标的整体性与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逐步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利用知识结构图,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本质,并及时总结反思。

从学生视角出发,实施精准化教学,以动态追踪保障学生个性发展。

深度学习是与每个人的个性相适应的学习,精准化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信息技术动态追踪,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干预,确保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发展。

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制定涵盖基础性、差异性和补偿性多个层面的弹性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要“稚化思维”,从学生角度出发,体验其困惑,共同构建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支架和小组互助等方式提供个性化支持,并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智能评价,精准干预贯穿课前、课中与课后,动态分析学生学习表现,推送个性化作业,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从教学视角出发,实施项目化学习,以活动体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项目化学习通过关联真实情境和聚焦问题解决两大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可以从生活化场景中挖掘现实的数学原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索兴趣。

这种方式不仅将数学应用于实际,还鼓励学生在项目化设计中主动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并转化为关键问题。

同时,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亲身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结合问题分析和解决经验,帮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深层次知识,并通过实际体验提升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从育人视角出发,实现教学“格育化”,以德育渗透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教学格育化,即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旨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教育目标。

深度学习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上,还关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目标应显性化、具体化,以确保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易于操作和衡量。

德育内容应多样化,通过挖掘教学中的道德、科学精神和审美价值,构建系统的德育框架。

在教学实践中,德育目标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注重通过多样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理性思维及道德品质,并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其团队意识和人格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在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对多样化作业设计、活动课中学习支架的设计以及学习共同体模式继续深入探索,不断推进教学优化进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