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贵老钱脸到寂寥县城脸,县城美学真的只是中产们的意想吗?
这几天县城文学及其摄影风格成为最热话题,简单几张图文构成的视频就能轻松收割百万流量。
新的版本之子出现,引得大众纷纷下场狂欢。连带着也捧火了能驾驭县城氛围的故事感面孔。
©木村Dragon | 模特@vo us
随着「走不出,看不破」bgm的洗脑式入侵,让其从充满儿时回忆的怀旧美学、走向同质化+标签化愈发明显的风格呈现,人们也开始对县城文学的定义有所争议。
然而不论从哪个角度剖析,县城美学都是构成绝大多数国人成长经历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审美必不可少的一环。
从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场域氛围+色彩情绪,到特定时期的人物穿搭风格+精神面貌,再到能驾驭其气质的代表面孔...
聊聊并不刻板狭隘的县城美学。
它是怎样被逐渐抛弃,又是如何被重新拾起的?
如今县城文化的复兴背后,反映着时代审美怎样的需求?
县城美学之怀旧
作为夹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灰色地带,县城总是被迫背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跟浪漫美好的诗和远方相比务实且落后,跟古稚守旧到极致的乡村比又多了份将要远航的希望。
于是人们想要怀揣着对它温暖质朴的铭记、同时毫不犹豫的挣脱逃离出去,也让怀旧成为其风格灵魂。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与县城文化并肩齐行的是千禧年初期之前、一年一个样的社会形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眼看着独具年代感+时代特色的建筑景观日新月异。现在稀缺的多层住宅也是彼时是被嫌弃淘汰的,因为大众更向往大都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
《北京人在纽约》1993
活跃在这些场域里的我们,也因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步改变自身行为+思维模式。
经济层面体现在涌入大城市的淘金热。
审美层面则伴随着文化入侵的渗透。就像「洋气」这一西方美学舶来品,撼动了根植于中式美学内核的、对美的诠释。
它取代了县城美学的泥土感,并把中式地母风韵推向未来被拉踩、被淘汰的命运。
《菊豆》1990 巩俐
在城市形态与审美意识都往“高处走”的上行发展洪流中,更能兼容中下层级的县城文化就逐渐被淘汰了。
如今再度复兴,意味着大众对优越感强的审美垄断麻木且厌倦。流行的版本之子又回到了曾经亲民温和、不拿捏做作的状态。
躺平摆烂的意识形态逐渐覆盖争相内卷的曾经,于是追忆过去的生活环境+人群状态的县城文学火了。
曾被嫌弃不够先锋的陈腐美被施予旧时光滤镜后,变为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格形态,重新演绎风格的真实与虚幻。
连同记忆中的美也被赋予特殊的色彩情绪。
经由霓虹色的生动颓靡+泥土色的真实+一点灰调的古稚美,构成国人特有的文艺乡愁式美学风格。
《童年往事》1985
当下演绎的争议点在于,呈现多是消极退缩、刻板阴郁的部分。
比如“赌博的爸、隐忍的妈,淘气的弟和逃不出的她。”
虽写实却不完全,并带着一种掩盖不住的怜悯情绪。因为赏美者自动带入强势的上位者的视角,也透露出本不该有的优越感。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说了,县城美学兼容了上与下。它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映照出不同审美主体自身的境界。
《厚街》2002
想要更客观的看待它,就要从正视其多元核心做起。
县城美学之沉淀
从以往想要逃离的无人问津、到如今被新时代认可的文化,县城审美既不木讷闭塞、又不盲目追捧前卫,理智与感性并存。
就像县城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定位一样,在各个意义上呈现出一种柔和安宁、踏实而不沉重的美。
构成县城文学的审美载体,就是人物。
《千禧曼波》2001
《活着》1994
在将经典文学影视化的作品里,向观众展现戏剧性电影感之美的核心灵魂,就是能驾驭县城氛围的代表面孔。
这种能力与中式传统的地母气质有关,与更端方有力量棱角的面型有关,与不完全指向流行风格的五官形态也有关。
所以,不断沉淀的颖宝能从草根走向85花领军人。
而帝都出身,一直是流量带货王的大幂幂,反倒在新剧中被诟病又演出偶像剧既视感。
实际她的演技并非多么不好,只是过于先锋的都市面孔不太兼容有退缩守旧感的角色风格。
换脸汤唯后被说演技和谐很多,也是因为汤唯这张贵圈少见的、古早文学老师般的沉静面庞。
《哈尔滨一九四四》2024
因此,除了城市化进程中愈发繁华但冰冷的建筑景观外,特定时期人群的穿搭风格+精神面貌也是不同时期县城审美文化的具现化表达。
比如上世纪迎来全球审美巅峰的70-80s,父母辈的风格都是自然成熟的健康美,两性特质在各自的身上都很明显。
《MEN’S CLUB 》1988
《90年代初香港电影漫谈》1991
又因不追求白幼瘦审美,所以20+的年纪就具备大气坦荡的性张力,并拥有现在看仍不显局促的好衣品。
而90s熟知又被误解的非主流风格,其本质更接近黎明前的黑暗、是新旧时代交替摩擦后的挣扎与沉寂。
此时只有小部分城市居民具备迎接00s赛博朋克美学风格的先决条件。大多数人都被时代遗忘在县城乃至乡村的角落,只能等候流行趋势最后蔓延于此。
《小武》1998
而译自「smart」的杀马特,实际表达了城市年轻工人对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
也反映出社会底层工人高昂的生存代价和处于权力困境的无奈。
《杀马特我爱你》2019 纪录片
他们探索的非主流之路,也是对城市化主流的祛魅之路。甚至可以说是小众且不被理解的、具有哲思与牺牲精神的风格先驱。
到如今00s开启的新电子时代,不少小有成就的个人博主走的就是千禧复古风赛道。
用鲜嫩面庞诠释旧时光县城美感,是一种很有魔性吸引力的老活新整,也是她们短短一两年就能出圈的原因。
说明当下大家愈发认可新时代县城文化。
如今公认的10s超能新人类迅速崛起,再过几年20s也即将开始发威。到那时,不同时代县城美学和而不同的多元性将会有更充分的表达。
县城美学之重构
新电子时代县城美学消逝与重构并存的魔幻,完美点题前县城文学的赛博朋克画风。
又因AI科技的融入在视觉体验上更具冲击性,放大了对人偶恐惧症+恐怖谷效应阴郁的感观体验。
这么看县城文学确实被重新拾起了,然而这恰恰也指向一种消逝。
不难理解,因为重拾的是2.0版本的县城状态。在当下发展阶段里,县城景观的大变化导致了县城审美风格的转变。
真·有时代意义的老县城依旧没有抵挡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曾经老旧街区的样貌也因一成不变、在未被更多人看到前就彻底消逝。
而被大多数人追捧、想要逃离于此的新县城,其景观繁荣程度甚至强过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
再也不复记忆模样。
《淹没》2005
更偏城市化的县城由更多人的血肉浇筑而成,这也让曾经流失的市井烟火气重新回归。
所以如今的乡愁不是以前县城留守老人盼孙归的等候,反而成了年轻人还乡却要面临亲人已逝的遗憾。
世界上又少了一个可以诠释我们来处的锚点,这种悲怆推动了很多青年导演的创作思维。
也让县城独特的人文情怀在电影里活过来。
《路过未来》2017
影视发展趋势也深刻影响着审美赛道的大变化:更能斩获流量的博主风格从曲高和寡逐渐走向下里巴人。
新电子时代的很多新面孔也凭借“菀菀类卿”的白月光氛围迅速走红。而这种能驾驭县城氛围的面孔特质,恰好又满足电影脸的需求,因此构成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下时尚风格也多是新旧交替的产物,复古回潮势不可挡。
且2024秋冬时装周上大龄超模也比以往更多,说明充满敬意的怀旧就是流行大趋势。
最后,县城文学的再度走红也体现了大众面对审美的高参与度,这对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好的现象。
至于通往的路有怎样的风景,则需每个创造者去细细体会。也许有好有坏,但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