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会主义到系统性成长:让茶企活起来 | 说茶大讲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三茶”统筹发展,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系统观念在茶产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为我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茶乡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存在因为过于依赖改革红利等机会主义而遭遇随之而来的产品同质化、企业主体研发意愿低等系统风险,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三茶”统筹,推动茶产业从机会主义转向系统性成长呢?
此前,说茶传媒携手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端阳,为大家开展了一场《推动茶产业从机会主义转向系统性成长的若干思考》主题讲座。
脱贫致富
以茶兴业的伟大实践
茶产业是富民、生态、健康和文化产业,亦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主产区发挥着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与茶有关国家贫困县300多个,约三分之一把茶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证明,贫困地区人均一亩茶园基本脱贫、两亩茶园稳定脱贫。全国茶产业约带动7000万人就业增收,1000多万贫困人口显著增收。2015年至2019年,贫困县茶园面积、年产量、干毛茶年产值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分别高约7.2、15和5个百分点。
以云南省和安溪县为例。云南省委、省政府重点在品种、品质、品味、品牌上下功夫,助推云茶产业突破千亿产值,让云南从产茶大省迈向产茶强省;安溪县茶产业发展依靠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利好政策、科技进步、资金投入,始终坚持“一把手工程”,组建、成立了一条龙机构与优秀人才队伍,上下同心,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茶香之路。通过对诸多以茶兴业战略方针实例的研究,张端阳总结了五条成功经验:地方茶业名优化、名优茶业特色化、特色茶叶品牌化、品牌茶叶资本化、资本茶业规模化。
△图片来源:张端阳《推动茶产业从“机会主义”转向“系统性成长”的若干思考》PPT
立足当下,回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又能看到多少值得警醒的信号与值得学习的趋势呢?
机会主义
经验农业与茶产业发展
茶农常说:“平地茶叶怕霜,高山茶叶怕雪。”即使到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做到基于智能网格的茶叶气象服务保障,让茶农、茶企实现了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据制茶”的跃升。但茶叶种植终究是个“靠天吃饭”的活计。
我国农业本质上是经验农业,而长期发展的核心仍是机会主义。张端阳博士表示,在机会主义的重重叠加下,导致目前茶叶市场传统顽疾仍存,三重失衡亟待破解。
● 一是质量失衡。低端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中高端供给未能跟上需求升级、引领增长,在茶叶消费体量稳定增长的同时,茶叶内销均价已连续三年下降。
● 二是区域失衡。产区消费普及度高,销区市场发展与创新相对滞后(农村卖茶,城市买茶)。按区域划分存在明显“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空间区域上茶叶消费不均衡的现象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 三是群体失衡。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年轻人茶叶消费需求。从人口结构视角来看,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偏好都有所不同,不少传统茶企在创新中体现出“不适应症”,从供给到宣传,多个方面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足。
那么,在避免陷入机会主义的同时,我们应当以何种思维看待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谋求更稳定的系统性成长呢?
创新思维
助推茶产业的系统性成长
张端阳博士认为,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创新使用系统思维,基于人理、事理与物理三维一体的整体视野,实现由机会驱动向能力驱动的转变。
△图片来源:张端阳《推动茶产业从“机会主义”转向“系统性成长”的若干思考》PPT
对此,张端阳博士提出了三种传统茶企的成长模式:
①机会成长,即机会主义导向、盲目成长。很多企业不愿意为未来做长期投入,尚末站稳脚跟就试图四面出击,战略不聚焦、盲目多元化,赶上了机会,就大捞一笔,然而并没有产生持续成长的动能;
②野蛮生长,即不遵守规则、不敬畏规则、不遵守常识、没有底线、无道德约束的疯狂成长。为成长而成长、为规模而规模;
③泡沫化成长,即盲目追求规模,不断制造泡沫。但是,这类企业并不清楚规模化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只能导致低效成长,出现“大而虚”的“三无”企业(无技术、无管理、无品牌),“三低”企业(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低价格战又低盈利能力),“三粗”企业(粗放式的资源投入、粗放式的管理、粗劣的品质)等等,这恰恰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原因。
张端阳博士指出,机会成长型企业天生爱冒险,更希望做一些短平快、来钱快的事情,觉得积累核心能力、做精细管理太累,不愿意做。具有如下三个典型特征:
● 依赖机会,缺乏管理。在行业特别容易赚钱的时候,没有产品化、标准化,“关系导向”发挥到了极致,随行就市,成本的核算、精细化管理这些都是“黑盒子”。
● 业务繁杂,什么都做。看见机会不抓,心里就很难受;或者说只看见这个机会背后的巨大利益,对其他的边界条件考虑得非常少。这样一来,后面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 人治为主,决策失衡。对机会的渴求和偏好,形成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早期得益于对机会的敏感;另一方面,摊子铺大了,进入了太多不熟悉的行业会造成后面一系列问题。
张端阳博士认为,机会成长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成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也低。要遵循以下三个战略,才能洞见未来,顺利实现转型成长。
从机会成长到战略成长。从企业的所有权角度的转型:过去的企业从属于老板个人,是“我”的,现在要转型成“我们”,构建共创、共担、共享的公司治理机制。
从野蛮成长到文明成长。从对组织规则敬畏感角度的转型:要从对老板的“怕”转向对规则的“怕”;企业从老板文化向组织文化转型:过去的企业里,对人的判断是围绕老板的个人主观评价来进行的,现在则需要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从泡沫成长到价值成长。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转型:从简单的财富追求转向事业追求、使命驱动等等。过去,企业发展完全依赖于老板个人,现在则是群体智慧与群体能力在支撑;过去管理是点对点、人盯人的方式,现在则需要转变为关注背后的机制、制度们企业家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望者,而不是盯住几个能人。
机会成长型企业还需构建大师集成的人才长期主义、共识支撑系统与提案共识界面,才能完成从新手到大师的成长之路,发展各阶段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形态,通过素质模型、学习地图与体系设计,实现“人人皆可成为大师”的企业文化,助推茶产业系统性成长。
△图片来源:张端阳《推动茶产业从“机会主义”转向“系统性成长”的若干思考》PPT
欢迎回看直播回放
撰文 / 张端阳、石彬洁
责编 / 石彤彤
美编 / 许 情
值班责编 / 王妙容
江南春:强品牌永远是销量最大的保证